“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的龙江粮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欢迎全国的朋友到我们冰天雪地、绿色大粮仓做客。”9月23日,张芳参加了新开播的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作为“全国十佳农民”之一,她在现场带来了家乡的有机大豆、五常大米和玉米面条,在全国人民面前再次擦亮黑龙江的“农业金名片”。
“全国十佳农民”张芳。受访者供图
从300多种黑龙江特色农产品中挑选出的这三样可都不简单,张芳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三样东西代表了黑龙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机大豆可以提高我们中国人的信心,五常大米如今是响当当的品牌代表,无任何添加的玉米面条是黑龙江一、二、三产业升级发展的成果。
回乡从农 严寒下凌晨出发购粮
这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女青年,白净的面庞很难让人把她和农业与粮食结合起来。年仅33岁的她,如今已经成为固定资产3亿多元的企业负责人。
生于方正县的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张芳,受父母从事粮食贸易的熏陶,对种地、收粮、做农产品有特殊的情结。而从事了大半辈子农业的父母,深知走这条路的艰辛,起初坚决反对女儿重走他们的老路。
在张芳的带领下,合作社社员们开镰丰收。受访者供图
2008年,张芳带着一份对农业的执念回乡创业,在公司的起步阶段,曾凌晨顶着严寒随车收购粮食,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到南方各大粮食集散市场寻找客户;经历过“三九”天货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数小时,手脚冻出了冻疮;还曾遇到市场粮贩的无理讹诈,被困他乡……
所有的困难都挺过来了,10余年来,她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从一个普通农民创业者成长为农业高级经济师、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从粮食贸易发展到为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06倍。
数百种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稻米种植采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保证植物没有任何污染。张芳告诉记者,为了让全国百姓吃上安全绿色的粮食,公司建立了一物一码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
每个产品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识别码,每个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实现了质量可控、问题可究、责任可追,“一种一苗守品质,一物一码保安全”。
在谷子基地,农民们正在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此外,张芳带领公司先后设立有机种植基地6000多亩,有机认证产品22个:绿色种植基地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4个,通过了多项国际有机认证,扩大境外高端市场的销售竞争力。
“包装只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外表,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升级和开发,是里子。”张芳更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升级。
经过深度开发,挖掘产品的高附加值,线下销售农托覆盖全国的30多家和粮好客旗舰店,线上销售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300多家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将粮食放到网上去卖。逐渐,大米、杂粮、蜂蜜、山珍等数百种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走向了全国。
从80万元注册公司到如今固定资产3亿多元,从单一粮食贸易到销售300多种黑龙江特色农产品……11年的时间,张芳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
把“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印到了包装上
“我爷爷这一代开垦了北大荒,我父亲这一代建设了北大荒,到我这一代,坚守中国饭碗依旧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张芳,一个有着执着和赤诚的新时代青年农民创业者。
“让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自打定下这个目标,张芳在五常、双城、哈尔滨,先后组织成立了三家大型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黑龙江省内建立种植基地25处,共种植土地达173000余亩,利用“互联网+农民+合作社+仓储+生产+销售”的新营销模式,带动6700余农户增产增收3530余万元。
在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溢田种植合作社展台展示制作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当地农民周爱红家庭贫困,世代以务农为生,父亲早逝,母亲年迈体弱,长期靠药物支撑,周爱红辛苦劳动养家却还是入不敷出,欠下外债10多万元。
2009年,张芳下乡收粮食时结识了周爱红,有感于他的孝顺之心,当即与他签订了合作订单,扶持他承包土地,并派遣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他水稻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几年来,周爱红不仅还上了外债,还担任了公司旗下溢田种植合作社社长,带领更多的人钻研种植有机水稻。
从2017年开始,张芳的公司便开始与贫困村合作,把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销售渠道卖出去,每个产品的包装上都写着句话: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就这样,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张芳先后拿出400余万元的资金用于文教以及修路、建桥、水利、扶贫。她预计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 公司帮扶的322户贫困户至2020年将全面脱贫。
【原声回放】
新京报:
在别人看来做农业是一条很难的路,能把农业做大做强,究其根本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张芳:做农业首先要有情怀,情怀是支撑农业人走下去的前提;第二就要有坚持的精神,选择这条路一定会经历一些艰难;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还要有大爱,心里想着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带动农民朋友们一起发展,只有这样,所有关于农业发展的想法和技术才能落地实施,一产的种植也就会非常顺利。
在做好这三点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创新,我们通过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结合实际运用到我们的农业发展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永远的课题,不论是在种植技术、种植方式、土地管理、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要以创新为首,最终以三产带动二产,以二产拉动一产,把农产品送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上,才能让农民真真正正增产增收。
新京报:
从农民到新时代农民有哪些变化和不变?
张芳:
父亲和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从小也是在农业环境中长大,正好赶上了我国农业迅速提升的一个阶段。与父辈不同的是,到我这一代,农民们就与互联网接轨、与科技牵手了,虽然我现在是一名新时代的农民,但还是不忘初心,做好当下的新农民与新时代结合,在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继续引领和带动,影响更多的农民多元化提升,真正带动他们增产增收。
新京报:
在你的事业蓝图中定位“让全国百姓吃上安全绿色的粮食”,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多少路要走?
张芳:
这是一段持续要走的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调整。在新时代环境下,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前人们要吃得饱,现在人们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让农业插上科技和互联网的翅膀,构建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秉承安全、生态的农业理念,不断与科研机构对接进行开发研究,研究农产品膳食,把粗粮进行合理搭配,让每家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有绿色安全放心的食品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永远持续的使命。
来源:新京报 记者 耿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