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河南  白菜  西安  湖北  供应  西红  甘肃  西瓜  葡萄  石家庄 

“蔬菜第一镇”技术革命增收 食品资讯

   日期:2012-11-04     浏览:826    

2009年9月24日,顺义北务镇福劳尔鲜花采摘示范园,女孩在采摘百合。2008年“五一”起,北务镇首次推出鲜花采摘。资料图片王申摄

2012年9月25日,顺义区北务镇陈辛庄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培植作物。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2009年9月24日,顺义北务镇,女孩在展示蔬菜大棚中的紫色辣椒、番薯和花生。资料图片王申摄

从东四环红领巾桥出发,经机场高速、京平高速,东行42公里后,沿途高楼大厦渐次稀落,代之以绿油油的农田。这里就是北京为数不多的本土瓜菜种植基地之一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京郊蔬菜第一镇”。

“京郊蔬菜第一镇”这个称呼源自14年前。1998年,北务镇由于瓜菜种植规模集中,全镇2万亩农业用地中,瓜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占比超过六成;从业人员集中,全镇80%人口、1.6万人都是菜农,加之培育出了“绿中名”等瓜菜品牌,被北京市政府评为“京郊蔬菜第一镇”。

10年来,同为京郊菜农的本土竞争对手日渐减少,但瓜菜的高科技含量却越来越高。怎样坐稳“京郊蔬菜第一镇”的“宝座”?一场以种植技术更新和种植理念“洗脑”为主题的种植革命,正在开展。

地点:顺义区北务镇陈辛庄村时间:9月24日-25日

北务镇陈辛庄村菜农纪银财的大棚里,比拳头还大的西红柿,挂着水珠,缀满了枝头。一片片绿叶,夹杂着一颗颗红果,大棚内生机盎然。

“长的都不错,希望能卖个好价钱。”9月24日下午,纪银财微笑着说,这是今年的第二茬收成。上半年承包了4个大棚,收入近4万元。去年他种菜收入10多万元,希望今年能超过去年。

纪银财今年50岁出头,是土生土长的北务人。种了30多年菜,前20年最大的波折是灾年减产。可最近10年,种菜却经历了很多变革,“用啥设备种,隔两三年就一变样;种什么,学问太大了,不懂科技就会白忙乎。”

在北务镇农业科科长王德继看来,最近10年,包括陈辛庄村在内的北务镇1.6万菜农,经历了种植热情的回归,“受大环境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北务镇菜农显露出老龄化倾向,没有学历、打工不成,才会务农,种菜积极性不高。但种菜毕竟是全镇的主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怎么办?只能加大投入,带领农民走产业技术革命这条路,增加种菜收入”。

转变观念

瓜改菜“是条好出路”

纪银财回忆,王德继所说的种植革命,2003年覆盖全村的“瓜改菜”是起点。

从1994年开始,陈辛庄村开始用大棚种植,全村200多户的种植品种整齐划一,上茬西瓜下茬西红柿。但这路走到2003年春天,走进了死胡同。

当年西瓜长势喜人,一棚能产出4500公斤。农药肥料加人工,纪银财的底线是4000元/棚,卖到这个价,才能保本。可未料,当年收购西瓜的客户迟迟不来,好不容易进了村,每公斤还不到0.15元,每棚至少赔1000多元。“不少人急得睡不着觉,围着大棚转圈”。

这场危机,后由镇政府协调蔬菜公司,解决了西瓜销路。王德继说,镇农业科抓准契机,选取了4户示范户,开始推广秋展16号番茄等新品种以及根系嫁接等新技术。“这是镇农业科一直想做的事情。提高产量、质量,才能增加种菜收入。做到这点,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关键。但不能强制推广,看到示范户的种植效果,其他农民才会跟进”。

果然如其所料。纪银财至今记得一种根系嫁接茄子的“长相”,“是用野生茄子和传统茄苗嫁接在一起,根系变发达了,一株苗能长到1米多高,结出来的茄子自然就多了。而且生长周期长,传统茄苗最多长6个月,这种嫁接茄苗能长8个月,相当于收获期多了两个月”。

是沿袭传统种法,还是像示范户一样,尝试新技术和新品种?2003年下半年,全村220多户470余人都在密切关注4户示范户的动静。当年10月底,4户示范户的每棚收入,比其他农民多了2000多元。

纪银财说,次年开春,原来铺满每家大棚的西瓜苗,变得稀稀落落,被黄瓜、西兰花、青椒、尖椒等各式蔬菜取代,“农贸市场的所有蔬菜品种,村里几乎都有”。

以2004年为分界线,最近8年,陈辛庄村村民的平均收入,每年多了三四千元。纪银财说,全村村民公认,这是瓜改菜的功劳。“事实证明,种植特菜是条好出路。”

农技培训

田间学校种植诊所相助

王德继说,瓜改菜后,菜农有了技术革新的意识。但是,选择哪些新品种?怎样提高新技术水平?“田间学校、种植诊所、全职技术员,起到的就是引路的作用,帮助农民顺利度过技术革新的风险”。

虽然种菜30余年,但纪银财并未加入村里种植特菜的队伍。因为种特菜对技术要求很高。他形容自己“现在是学生,重回课堂”,“想要种的比别人好,也不容易,处处是门道”。

9月25日中午,在村委会大门口,纪银财和另一名村民付立国遇到了大学生村官任静,“下一期田间课堂啥时开课?具体时间定了吗?”两人问。

任静说,田间学校是北务镇从2009年起推行的一种培训形式,全镇13个村每村一个,镇政府定期邀请高校、市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学者,到村里授课。她负责课堂纪律。“农民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是课堂讨论,争着发言,所以经常‘拖堂。下了课,不少农民还会请老师到田间地头,现场诊断自己的农作物。”

除了田间学校,今年镇政府还在各村开了种植诊所,农民们发现农作物有问题,拿着疑似病株到种植诊所问诊。诊所“医生”如果难以确诊,还可以登录田间学校专家系统,邀请专家网上“会诊”。由村民出任的全职技术员,也在各村上岗。

任静记得,今年5月,村里八九户种西葫芦的农民,遇到了相同问题:刚长出的西葫芦“尖头八脑”;叶子与叶茎连接部分,呈灰白色。村民们以为,这是新型病毒作祟,赶忙联系村全职技术员聂连军。次日,区种植中心高级农业师走进这几户的大棚,确诊“患病”原因在于授粉方式不当。“头天发现险情,第二天就找到了病因。”

设施更新

应用新技术政府给补贴

继“瓜改菜”、“田间学校开课”之后,换钢架大棚是村里10年来的第三件大事。竹木大棚统一换成钢架大棚,所有改造成本都由镇政府埋单。

25日下午,天气有点热,大棚内,纪银财的额头出现了汗珠。“这比原来好多了。去年没换钢架之前,又热又湿,最要命的是,在棚里只能猫着腰干活,不少村民患上了腰肌劳损、风湿等‘大棚病。”

王德继说,原来的大棚是竹木结构,竹子的特性决定了大棚只能有半人高。而且,一旦遇到沙尘暴等大风天气,竹子甚至会被连根拔起。1996年春一场沙尘暴,全村不少大棚被掀翻,长到1米高的秧苗当腰折断。之后,镇政府补偿了村民损失。去年,全镇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竹木大棚统一换成钢架大棚,所有改造成本都由镇政府埋单。

“农业设备更新换代,如果由农民自己出钱,不少人会舍不得。可政府出钱,效果就不一样了。”聂连军说,近年农业设备更新换代,比如有机肥代替化肥、推广微耕机等,都跟钢架大棚相同,由政府补贴。

纪银财觉得,钢架大棚里很舒服,地膜灌溉值得期待,但政府这几年办的最好的事,是专门为陈辛庄村办了一个批销市场,来自新发地等单位的大宗客户驻场收购,解决了销路难题。

今年春节刚过,镇里曾组织纪银财等村民到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参观。这次“出访”,对他的触动很深,“人家之所以做的好,是流水线,集团化、产业化。比如育苗,有专门的育苗基地,育出来的苗质量有保障。不像我们,还是自家自己摆弄。当然,他们是企业,而我们是包产到户的农民,不一样”。

但他认为,集团化产业化是他这一代农民的发展方向,单枪匹马做不成。但是,从瓜改菜、田间学校、钢架大棚等村里的每一个变化中,他看到了希望。

我这十年

菜农当上全职技术员

聂连军顺义区北务镇陈辛庄村村民,现任村全职技术员

高中毕业后,我打过两三年工,当时月收入1000多元,但总觉得没心气。24岁结婚后,正好村里改成了大棚种植,我就回乡务农。

2003年春天的“瓜灾”,瓜贱伤农。看着自己起早摸黑种的西瓜,快要烂在地里,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不能人家种什么,自己跟着种什么,必须敢想敢干。

处理完那批西瓜,我就开始“充电”。没事就找蔬菜公司的人“取经”,打听有哪些新品种、新技术;买了很多书,从换根嫁接开始学。镇里征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户,我也报了名。

也许是歪打正着,第一次种换根嫁接的茄子,还真成了。别人家的茄子都落了,可我家的茄子还很茂盛,比别人家整整多长了两个多月。2004年开始,我就成了村里的特菜种植专业户,什么新鲜种什么。不少村民跟着我干。现在不少人种的彩椒、红长茄,都是我带的头。

去年7月,镇里招考全职技术员,我符合条件。是顾自己,继续一个人忙乎?还是顾别人,替村民服务?我面临选择。

我承包了7个大棚,加上特菜价钱高,收入很不错。如果选择全职技术员,工资每月1000多元。大棚里的活儿,就得雇人干。人工费每天80-90元,一个月下来3000元上下。很明显,选全职技术员是亏本买卖。可是,全职技术员对我很有吸引力。这么多年,看着我开发出来的新品种,在别人家的大棚里开花结果,心里很舒服,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就报了名。

也许是多年种特菜有优势,我成功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今年年初正式上岗。现在,我的生活很充实。当了这么多年农民,我知道,现在的农业环境跟过去不同。单枪匹马成不了事,想要有出息,必须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往一个方向使劲。这个方向,就是产业技术革新。我很高兴,我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

读这十年

“农民走出国门取经收益倍增”

李红岭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蔬菜室主任

京郊农业跟全国农业相同,原来一家一户“关门”单干,生产和经营都很分散。如今,农业发展大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提升栽培技术;培养营销意识;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

顺义区北务镇京郊蔬菜第一镇,远近闻名的“瓜菜之乡”,其最近10年的发展变化,正是上述新需求的缩影。田间学校、全职技术员、种植诊所等,主旨都是为了提升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我就是田间学校的老师,到陈辛庄等各村授过课,农民很欢迎这种培训形式。此外,北务镇还有外埠培训,农民不仅到国内的农业发达地区参观,还走出国门,到西班牙、韩国等国家“取经”。得益于这些多层次培训和设施农业的推进速度,目前北务镇种植品种很丰富,菜农的收入单亩最高已达10万多元。

至于营销意识,全镇已经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小珠宝”、“五谷天成”等品牌,已有番茄、黄瓜、小型西瓜等10种主要瓜菜,被国家权威部门认证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组织管理水平也有提高,成立了北京晨晖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小珠宝小型西瓜专业合作社、北务乡村旅游协会等。

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包括北务镇在内的京郊农业,乃至于全国农业,都面临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跟其他行业相比,近年来,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形式虽有大幅提升,但提升速度稍慢,部分年轻农民更愿意打工。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增强农民的种植兴趣,使农民乐于务农。比如,集团化产业化;提高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农民也能享受8小时工作制。这是现代农业的改革方向,同时也是北务镇种植革命的价值所在。北务镇已有了一个好开端。

新京报记者王姝顺义报道

下期预告:南城发展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