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广东梅州是国内最著名的客家人流播集中地,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侨乡之一,而梅州下辖的大埔县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双文化”传承地。当地各个村镇几乎都有客家人和华侨背景。就拿西河镇的北塘村来说,那也是一处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客家侨乡村落。据考证,北塘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中古建筑星罗棋布,完好保存着20多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客家传统民居,游客不多,但可观赏性很强。
开车从大埔县城出来,只消30分钟就来到了这个传说中具有“艺术气质”的古村落。其实路上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古村落”,又怎样体现出“艺术”气息呢?似乎二者有点格格不入。没想到,车刚一驶入北塘村,一股浓浓的艺术田园风就扑面而来:碧绿的田野上点缀着装饰稻草人,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与之相映成趣,透着诗书耕读气息,艺术字体设计的客栈广告牌和鲜花装点着村庄小径,还有迎面遇见的村民们一张张友好的笑脸。难道以诗书耕读为特征的客家北塘村真的是在因地制宜打造“艺术新农村”?这个小山村可能不简单!
顺着为游客开辟的旅游参观小径,我们一路伴着各种花草香气,在田园和客家传统围屋民居中左盘右绕。第一处遇见的景点名为“崇德堂”,那是一处典型的客家老房子,门前是碧绿的田园和荷塘。此时荷塘里虽然没有盛放的荷花,但可以想象,夏日的时候荷花绽放一定是一番典雅清幽的景象。
崇德堂大宅的主人是新加坡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先生,这是他的祖居。据说,正因为此,北塘村目前还在着力打造“法治文化村庄”的概念,具体怎么落地?怎样和旅游相结合,我实在想不明白。但走进崇德堂的院落,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包拯和海瑞两位刚正不阿形象的铜塑。
和大埔县别的客家村落老建筑全部保持原始模样不同,我发现北塘村里的一部分古居正在和现代设施和服务功能相互融合。例如,有的古民居老屋里安装了艺术玻璃,还有的设置了手工艺工坊,开设了咖啡吧以及画廊工作室等等,这都是艺术化服务的落地体现。如果北塘村家家户户都能借助艺术文化为旅游服务,那么,艺术新农村的概念可能就真的落地了。
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关键是体现了一种“创新”,这并不是说只有把村民的房屋全变成新的模样才算“新农村”。往往,在农村的生活场景中,当村民的“意识内核”发生质变的时候,就是一种创新型的“新农村”体现。仅从这一点来看,就该给北塘村一个大赞!
据说,除了艺术田园风情浓郁之外,北塘村的另一个特色是民居壁画。具体就是在客家人的老房子墙壁上绘画,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走到壁画展示区,有点可惜。但我一直在想,其实北塘村许多客家老屋的外墙不是早就有了艺术壁画的基础么,例如“振德楼”左右两侧的围屋外墙高处,至今还印着旧时的“公”、“忠”大字以及其他民居墙上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标语口号,这些在村里许多民居建筑上都能看到。
我面前的这座振德楼建于1915年(民国四年),是马来西亚华侨杨宜旋所建的一座客家传统建筑。坐北向南,两层砖木结构,二进院落三横屋。建筑的细节很精致,比如门口以条石为框,门额上书“振德楼”三字。中路设有五开间,上下堂以天井相隔。屋内建有16个厅,9处天井,48个房间……如果不是家大业大的人家,一般人很少会把家宅建成如此规模。我随着游客们一起走进振德楼,细细端详着这座又老又美的客家建筑!
从振德楼出来,在最美的观赏角度凭栏眺望北塘艺术村让人非常享受。听村里人说,之前有一位名叫谢尔盖格拉赫的俄罗斯油画家来北塘旅游,就是只站在我现在的位置注视了村庄好久,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在北塘住下来生活一段时间,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这座美丽的客家小山村。据说,画家谢尔盖在今年的6月,还在北塘村里成功举办了个人油画展。画展主题就是源自谢尔盖对客家人的香格里拉——对大埔的喜爱,对北塘村的着迷。别说这位外国画家了,其实就连我们这些游客,来到北塘看到这么美的风景,都不住地惊呼:太美了,有点不想走了
这次北塘艺术村之行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老客家村落真的已经和艺术结合起来了,并且这种结合看起来让游客还很舒服。看得出来,整个北塘村正紧紧围绕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各种“古村休闲,民俗体验,法治文化,修学旅游”的游客服务,将来这必然也是更多旅游类型的新农村的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