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台湾  湖北  贵州  菠菜  土豆  甘肃  供应  白菜  南京  葡萄 

中国农业辉煌70年 | 从吃肉等过年,到六畜兴旺

   日期:2019-10-03     来源:央广网    浏览:99    评论:0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副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副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成就跃居世界前列;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70年来,中国农业用强劲实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辉煌”二字形容。中国乡村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中国农业 辉煌70年》,全面回顾和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
第三篇:从吃肉等过年到六畜兴旺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巴胡塔苏木召根嘎查,60岁的蒙古族牧民包双喜最近正在学习蒙古族传统乐器四胡。
当记者问他为何想学四胡时,包双喜笑着说:“现在养牛不像以前那么累了,一边养牛一边玩呗。”
自小生活在科尔沁大草原的包双喜,见证着草原一草一木的变化。养了一辈子牛,回想起年轻时的岁月,却也有说不出的苦。
包双喜说:“那个时候真难啊,过节杀一头牛,全村分,牛还很小。咱蒙古族人爱吃牛肉,但是吃不着。”
新中国成立后百姓餐桌逐渐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商品短缺,“吃上一顿肉”是许多百姓日思夜想的事。据统计,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攒着肉票等着过年,成为那个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便是老包这样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一年吃上一顿牛肉也是奢望。
科尔沁左翼后旗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巴胡塔苏木党委书记梁旭滨告诉记者,70年前,整个苏木也就三四千头黄牛,那时候牛的繁育率非常低,以自然繁育为主,自生自灭。如今繁育率能达到90%以上,黄牛总数达到5.6万头,增长了十倍。不但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还能供应到全国各地。
畜牧产业迅速发展
离包双喜家不远,蒙古族小伙儿白永胜手里拿着手机正在牛棚里来回穿梭。现在,手机直播基本是他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
不唱歌、不跳舞、不博眼球、不要礼物,直播的目的就一个——卖牛。
白永胜告诉记者,通过直播,他昨天卖了一百多头牛,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辽宁等地共5家购买了他的牛。
聪明肯干的白永胜,人送外号“牛经纪”,从16岁养牛到24岁倒牛,已经与牛打了二十几年交道的他,如今在内蒙“牛界”小有名气。白永胜在市场上收购科尔沁黄牛犊后进行短期育肥,再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把牛送向市场,赚取差价。以前卖七八千块一头的牛,现在能卖一万块以上,还有全国各地来买牛犊的。
从几十头牛到几百头,再到如今1200头科尔沁牛的存栏量,白永胜的“忙”成了草原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巴胡塔苏木是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的发源地,在巴胡塔苏木党委书记梁旭滨看来,如今科尔沁牛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从1956年开始推进的本地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
梁旭滨指出,现在养殖量已达到人均4头牛,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里,牛产业占70%以上。牛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品种改良,养殖方面有“七个一”标准:每家一个棚舍、一个窖池、一眼井、一个防疫员、一个配种员,一亩青储饲料地、一亩优质苜蓿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曾经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畜牧业发展也曾经历过曲折徘徊的阶段。原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副站长贾恩棠回忆起当年的生产情况:“牛的品质当时不好到啥程度呢?一头牛,一年只能挤120天的奶,一次只能出一、二斤。屠宰场宰的牛,体重只有97公斤左右。”
今年已经年过八旬的贾恩棠是我国著名肉牛品种改良专家。贾恩棠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与良种牛交配,一头牛只能配15到30头,而常温人工授精可以达到150到300头,最为先进的冷冻精液技术一年可以配5000头优质牛。贾恩棠说,如何更好保存种牛冷冻精液,又方便牧区配种站使用,当年,农牧人为此吃尽了苦头。
贾恩棠:“我们这里有一个叫丹增的同事,赶着牛车送液氮,结果牛车翻了,液氮罐也翻了,他的腿被砸断,但液氮没全部撒出来,丹增就把液氮罐推到车上,坚持把牛车赶到了目的地,把液氮供上,丹增的腿就因为这个残疾了。我们当时经常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生产供应液氮,做不到的话对不起牧民。”
为了改变畜牧业一度落后的面貌,无数农牧人咬紧牙关,付出艰苦努力,我国畜牧业发展大有起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等政策措施,让畜牧业如饮甘泉,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畜产品供需达到基本平衡。
据统计,2018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已经增加到6523万吨,年均增长4.6%;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3075万吨;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达到62.11公斤、22.2公斤和26.4公斤,肉类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重庆市的一家大型超市,吴女士正在认真挑选晚上涮火锅需要的肉类品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买品质好的肉,哪怕贵一点,吃起来放心,对身体好。以前是买便宜的,现在更看重肉的品质。”
开启“智慧畜牧”新时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对肉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此时买肉的吴女士可能不知道,远在25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对牛肉的安全进行严格把关。
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后旗分公司行政科长刘禹告诉记者,科尔沁牛业从2015年8月推出的产品追溯体系,利用智能化生产线采集、整理产品数据信息,通过中央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生成识别码,标识在产品标签的指定位置。消费者登录网站输入识别码或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知道手中牛肉的生产加工信息、牛来自于哪个养殖场,甚至是肉来自于哪头牛都能查到。
包装好的肉,工人会分拣装箱进入保鲜库,在保鲜库短暂停留两三个小时,就会装到冷链运输车上,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短短一两天内,这些城市的朋友就可以吃上刘禹所在公司的冷鲜肉了。
内蒙古的牛肉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往广州的路上,而在广州,一家名叫影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也正在加班加点的对猪脸识别系统进行完善。这种AI养猪新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猪只身份识别、育种管理、猪场生产管理、猪群健康管理、智能体重测定、食品安全追溯,贯穿了从小猪出生到配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为老百姓提供更放心的安全食品。
广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育林:我们今年的主要目标叫未来猪场,实现整个传统猪场养殖模式的改变,全程智能化的养殖,把猪、猪场、相关的人员都在互联网上呈现,通过平台为养猪服务。
中国畜牧业发展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从传统养殖到智能技术,用70年的时间,实现了“六畜兴旺”。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52年仅有339万吨,2018年增加到6523万吨,增长18.3倍。2018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6%,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约3万亿元。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让广大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记者:晁向荣、郑颖、郑澍、陈鹏、赵聪聪、关雪峰
编辑:晁向荣
责编:李雨楠
监制:王慧、汪群均、彭忠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