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娇阳 生于1984
今年是杨娇阳回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老家开展农业创业的第12个年头。她是台州市第一个返乡种田的女大学生。从大学生到“新农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专业的“粮田CEO”。
大有可为的选择
时针拨回2007年,那年,23岁的杨娇阳从浙江省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进入宁波一家园林设计公司担任会计。但是,杨娇阳很快对枯燥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当时正值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陆续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强“三农”工作,这让杨娇阳认识到大学生投身农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2008年年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杨娇阳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天台老家。她要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当年,我之所以回来进行农业创业,只有两个简单的想法。一是有一次从宁波回家,看到家乡的田地都荒着,觉得很可惜;二是听说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杨娇阳回忆说。
家人从强烈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让她在务农之路上更加坚定。她牵头成立了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她还请来了原农经委的退休干部叶良宰作技术顾问。
紧接着,杨娇阳在天台县白鹤镇红旗村承包了400亩田地,又在后蒋村、双溪口村承包了200亩土地。当年5月,杨娇阳就在这600亩地上,开始了规模化的水稻种植。
到了收割的季节,因为没有烘干机,稻谷晾晒成了难题。由于场地受限,收割来的稻谷不得不晒在马路边,为了防止稻谷失窃,杨娇阳和父母就守在马路边,有时晚上就在路边过夜。
然而,由于在种植、管理、晾晒等方面缺乏经验,首季庄稼欠收,亏损了近20万元。这次失败让杨娇阳充分体会到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第二年,她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引进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技术,成为天台县最早一家成功采用早稻与单季稻工厂化育秧、机器插秧的农业企业。
几年来,合作社共购置了拖拉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插秧机、收割机等机器设备,大量农业机器设备的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进入平稳有序的运行阶段。如今,杨娇阳拥有粮食种植基地3000多亩,虽然身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但农忙时,杨娇阳还是像以前一样,开着拖拉机、收割机等到田间劳作。
2016年台州“两会”提出,农民增收是实现“四翻番”的一个重要目标。杨娇阳认为,“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通过品牌推广以及农产品(5.240, -0.07, -1.32%)产业链的延伸,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开发,使农户的生产水平包括效益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浙江还有很多像杨娇阳这样的“新农人”。浙江省人大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原浙江省农业厅厅长赵宗英表示,浙江省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人员逐年递增。大学生“新农人”中,“农二代”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两类成功率比较高,但由于合作社通常地处偏僻,其招聘的大学生一般很难留住。
“现在大学生回家乡从事农业创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希望有越来越多有志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杨娇阳的务农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曾有很多大学生慕名赴天台取经,希望尝试农业创业。在她看来,除了政策倾斜,“大学生农民”自身应该不盲目跟风,不轻言放弃。
耕耘农村农业这块沃土,虽说辛苦,但杨娇阳甘愿“为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
“新农人”的难题
作为浙江省的“新农人”,杨娇阳是农业创业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优惠政策的受益者。
不过,杨娇阳也遇到了瓶颈。创业几年后,种粮收益大幅度缩水。
杨娇阳把视线转向了广阔的粮食经营市场,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大米加工和经营大米自有品牌“杨娇阳”。与此同时,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在耕田、育秧、插秧、施肥、病虫防治、收割、烘干、卖粮上提供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作为台州市政协委员,杨娇阳曾多次提出关于农业问题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