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收藏界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古玩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打假,因为历代都有仿品,它们同样有收藏欣赏价值,只要双方认可,出多少钱都很正常。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今随着喜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文物造假也开始层出不穷,近日一家网站就公布了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引来大量围观。
从业者称,仿制不是造假,文物流通领域刻意以假充真牟取暴利才是违法。收藏界资深人士称,古玩界行规就是不打假。仿制还是造假,其中界限究竟该如何界定?民间文物收藏难道真的只能靠眼力?
据网站发布的《地下做旧产业调查》显示: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孟津、浙江龙泉、广东潮州等地为重;玉器造假重灾区是河南和安徽,辽宁则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
利用周末,记者来到中原最大的玉器古玩集散地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玉器市场里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店铺也是一家挨着一家,有专卖玉器的,有专卖仿制古玩的。
在一家仿制古玩店里,记者看到货架上、地上摆满了所谓的出土文物,有古钱币、宝剑、熏炉等等,这些仿冒古玩外表呈青褐色,有的外边粘着泥土,看上去真像是出土文物。一位正在拿着一把宝剑把玩的顾客说,明知道这是仿制品,买回去就是送给朋友玩玩:
顾客:真正的出土文物谁放在地上啊,一看这都是成批量生产的,买了就是玩玩,咱谈不上收藏,也无所谓上当不上当。
洛阳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收藏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仿古复制工艺品的主产地之一,唐朝仕女三彩俑、司母戊方鼎等这些传世文物精品的仿古复制工艺品,早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必选的旅游纪念品。
而要说起青铜器仿制品,不能不提到伊川县葛寨乡烟涧村。烟涧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村,位于古“丝绸之路”上,附近曾出土有“子申父己”铜鼎和铜斝、铜爵等酒器。这里仿古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2008年,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产值就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
洛阳市文物收藏学会秘书长邵兵:因为这个利益所趋,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文化层次高低不同,民间有很多小商小贩买来这些东西,然后经过做旧以后,拿到低端的古玩交流市场,来蒙人。因为古董数量比较少,必然会产生仿冒、仿制,这里面我们要区分开两个观点。第一个是纯粹做旧或者仿冒来冒充古玩的,这是不法行为。但是如果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把它作为旅游产品或者现代工艺品来做的,那这是两码事儿。
河南收藏界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古玩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打假,因为历代都有仿品,它们同样有收藏欣赏价值,只要双方认可,出多少钱都很正常:
收藏界人士:要是 “捡漏”了那是喜出望外,要是看走眼了,后悔得要命,就是收藏古玩有挑战性玩家们才乐此不疲。现在古玩界假古董盛行,除了市场供求失衡之外,古玩界不打假的行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一些拍卖行和鉴定人员道德沦丧、惟利是图,导致古玩收藏乱相纷生。文物、古玩、字画等艺术鉴定复杂品真假难辨,如果发生纠纷,什么机构的鉴定结论可以作为法院参照的依据,目前还无相关规定。
对此,河南亚昌律师事务所李安民律师认为,虽说古玩界有着“不打假,买了假货也不能退”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但“行规”大不过法律,当古玩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它就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就应该受法律的制约和规范。
李安民: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行规”大不过法律,当古玩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它就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就应该受法律的制约和规范。那么,故意制假、售假、鉴假、拍假、托假就有诈骗嫌疑,触犯了法律。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文物市场进行规范整治,让仿古工艺和文物古玩市场得到良性发展。
有句话这么形容文物仿制: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面对连专家都要“打眼”的仿制品,我们衷心希望相关法规早日出台,借给普通市民一双看破真假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