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台湾  湖北  贵州  菠菜  土豆  甘肃  供应  白菜  南京  葡萄 

网传《悯农诗》作者李坤每餐杀300只鸡

   日期:2012-11-03     浏览:616    评论:0    
核心提示:  《舌尖上的中国》关注悯农视角   于是关于李绅的一个谣言又起波澜   锄禾日当午作者每餐杀活鸡300只?     记者多方求

网传《悯农诗》作者李坤每餐杀300只鸡

  《舌尖上的中国》关注“悯农”视角 

  于是关于李绅的一个谣言又起波澜—— 

  “锄禾日当午”作者每餐杀活鸡300只? 

    记者多方求证,此说法无历史根据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诗,相信很多人小学时都学过。最近,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吃”成了这一阵最热门的话题,而谈到“吃”,相信很多人都对小时候背过的这首《悯农》诗印象深刻。可是,近几年来,关于“《悯农》诗人李绅其实是个每餐要宰食三百只鸡的虚伪小人”的新解读被广泛传播,不少人闻之大呼:“原来我们从小就被骗了!”一波三折的是,网友“森林鹿皮围脖”近日在微博发帖给李绅辟谣:珍惜粮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咋就这么热衷污蔑古人呢?”引发很多网友热议。 

  网友“森林鹿”质疑 

  李绅杀鸡说出处在哪? 

  “森林鹿皮围脖”(以下简称森林鹿)何许人也?她微博的自我简介这样写道:骨灰级考据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森林鹿”告知记者,自己并不是什么历史科班出身,但是出于兴趣,从2003年开始,就在网络上的一些历史类论坛,跟同好一起做一些考证、研究唐史类资料,算下来也有将近10年的时间了,是最早的一批考据派。 

  关注“李绅杀鸡说”,“森林鹿”说起因是一个多月前,她在微博上看到有很多人转发一个故事,说李绅其实是个每餐要宰食300只鸡只为吃鸡舌的虚伪小人,她对此产生了怀疑。“我在写一本关于唐朝风俗的书,平时翻阅了大量史料和笔记,以及现代学者的专业书籍,里面没有任何关于这个故事的线索。宋以前的史料十分有限,如果是真有其事,不可能我查阅的大量资料里一点都不提到。”于是,她看到之初,就怀疑是个编造的故事。 

  最近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网络反响很多,因为它聚焦在食物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展现劳动者如何采摘、加工、制作这些食材,夹杂着劳动者的汗与泪,“我的一些朋友也在讨论相关的话题,里面也包括‘粒粒皆辛苦’这种珍惜粮食的价值观,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个李绅的谣言。”于是,她和在学校与科教单位工作的朋友,查阅了大量数据库,包括《二十五史》《唐代笔记全集》《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旧唐书》等书,依然一无所获。让她不解的是,所有“李绅杀鸡”的文章出处都是“典籍记载”“据史料”等这样的文字,却并没有标明是哪本典籍、史料、野史,“撰写非虚构性的文章,特别是涉及真实人物的事迹和评价,应该注明引用材料的来源、出处,这是一个码字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吧?” 

  中专老师辩称自己不是原作者 

  承认没考证,“是从网上看来的” 

  “森林鹿”告诉记者,“李绅吃鸡舌”最早发表是2007年,一个署名为“肖六芹”的作者,在《郴州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悯农〉与李绅》称“及长,入学,读文史,于典籍中见如此这般的记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并且他特别喜欢吃鸡舌,制作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因此其院后宰杀的鸡时常堆积如山。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2010年,署名为“谢志东”的作者,也把这个段子写进文章并发表在《百家讲坛》杂志上,随后被多家纸媒和网友大肆刊登转载,引起轰动,“上搜索引擎查查关键字‘悯农诗人’,就能知道影响有多大。” 

  记者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肖六芹,也就是“森林鹿”口中第一个发表“李绅杀鸡说”的作者,而他给出的解释却令记者大吃一惊。肖六芹为郴州第一职业中专的语文老师,电话打到学校,接电话的正是肖六芹本人,显然他已经得知自己被质疑的消息。“我正准备写一篇文章,回应这件事。”肖老师坚称自己并不是第一个说出这个观点的人,“你搜索一下‘陈子昂计摔琴声满长安’这篇文章,里面就提到李绅吃鸡舌一事,发表日期是2004年,比我早多了。”记者随后找到这篇文章,在《增城之窗》网站一篇名为《诗词轶闻·感人肺腑》的文章中,写了陈子昂、李绅、苏轼的佚事,在“李绅以诗拜相·为人卑琐”这一段中,确实提到李绅豪奢吃鸡舌一事。但记者发现,这篇文章来路不明,并没有作者署名。记者继续追问肖老师,当初他发表相关文章时提到的史料是哪一部?肖老师回答说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他在网络上看到过相关资料,二是他曾参加一位高校老师的培训课,老师也提到了这个观点,“我就信以为真了。我承认我存在不严谨的地方,但绝不是我第一个发表的。”记者再问他对李绅可做过研究,答:“没有,我只是一个语文老师。” 

  南大教授:没有这段记载 

  网友:只怕“揭露真相”的儿戏 

  昨日,记者尝试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悯农诗人吃鸡”,搜到8000多个相关结果,不少以揭《“悯农诗人”的真面目》为题,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然而,李绅发迹后再也没有了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史料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而不少网友对此也反应很大,称“没想到从小就被伪君子骗了。” 

  那么历史上的李绅究竟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采访了南大中文系教授莫砺锋,他曾与《百家讲坛》合作制作唐朝诗歌的系列节目。莫教授告诉记者,李绅的人品的确不怎么样,他与同僚争斗、政治作风粗暴等都有史料记载,“至于他喜欢吃鸡舌,制作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因此其后院宰杀的鸡时常堆积如山,肯定没有这样的记载。” 

  网友对这种新解读也各抒己见,“藏典史”说,“不怕真考据,只怕假名‘揭露真相’的儿戏”;“射手座的汤米哥”说,“其实生产力完全跟不上,古代那种散养模式,真要每天300只鸡,很快就把一个县的鸡吃完了。”不少网友感慨,“真不知道那些信口雌黄抹黑古人的是什么心态。他信口一说,考据癖就要跑断腿……” 

  “森林鹿”对此有些愤怒:“到底是为什么?面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人物和事迹,某些‘知识分子’疏于严谨撰文、懒于考证求索,却热衷于张嘴造谣、顺笔传谣、无责任地抹黑污蔑?” 

  ■ 记者手记 

  网络时代提防随意解构传统文化经典 

  退一步来说,个人生活和写的诗歌不一致,是完全可能的。在“李绅杀鸡说”盛行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就像“森林鹿”所言,很多人,包括很多自诩“公共知识分子”的人,看到一些无来源、无出处、与基本教育和生活常识相背离的段子,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问个“是真是假”,而是立刻当宝贝一样传播。网络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乱象,让我们不禁困惑:在网上看到的论点,不经论证就发表,然后影响力越滚越大,还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吗? 

  除了网络传播外,这种现象在出版物中也愈加横行起来,打着重新解读历史旗号的书,却屡屡栽倒在一些历史细节上,可信度大减。南京一位文史爱好者告诉记者,最近她在看一本名为《大都督周瑜》的书,虽然写着要为周瑜“平反”,但才看几页,她就发现不少错误,比如,文中写道“少妇旁一个三四十岁的身着紫色官服、头戴方正的博士冠的男人(指周瑜,记者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汉代尚火德,衣服尚红,下级官吏有皂衣,祭祀也有穿黑衣的,但是完全没有看到有紫色官服的记载,紫色官服有记载是从唐开始”。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电视剧《甄嬛传》热播之时,有报纸采访一位史学家,询问后宫中的妃子们是不是真如电视剧般争斗不断,整天互相陷害,那位专家的解答是“虽然历史上有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事件,但这仅仅是历史上的特例,它之所以被史书记录就是因为太稀奇古怪了。这种用毒计陷害的局面绝对不是后宫的常态。”此言一出,引起外界一片哗然,狸猫换太子,什么时候成了史书记载的真实事件了? 

  “传播一秒钟,考据十年功。诲人不倦者众,努力前行才能让谣言追赶不及。”幸好还有诸如“行者肖”这样的网友,发出如此警示。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