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台湾  湖北  贵州  菠菜  土豆  甘肃  供应  南京  白菜  葡萄 

潼南双坝村:产量过剩蔬菜烂在地里

   日期:2012-11-03     浏览:576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潼南双坝村蔬菜种植大户林进辉的基地里,农民正在清洗白萝卜。由于拥有冷库设施,这批白萝卜得以远销浙江宁波。 记者 张军

  在潼南双坝村蔬菜种植大户林进辉的基地里,农民正在清洗白萝卜。由于拥有冷库设施,这批白萝卜得以远销浙江宁波。 记者 张军兴摄

  近年来,潼南蔬菜产业急速扩张。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1.5万亩,产量161.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全市第一;今年,潼南还将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全年种植蔬菜85万亩,产量170万吨。记者日前调查发现,潼南蔬菜产业扩张的背后,因冷链设备配套不足导致的销售半径缩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日益成为产业发展新的瓶颈。

  村民心忧——

  产量过剩,蔬菜烂在地里

  这些天,桂林街道双坝村支书朱席武正在为村民卖菜的事奔波,由于缺少冷库,他担心今年的热季蔬菜会像去年一样烂在地里,导致农户增产不增收。

  朱席武介绍,潼南蔬菜每年的上市高峰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4月至6月,当地称之为热季蔬菜;二是11月至12月,称之为冬季蔬菜。双坝村是潼南最早发展起来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现种植蔬菜面积6386亩,年复种面积达2万余亩。

  去年5月,潼南热季蔬菜遭受重创,出现大面积滞销现象。以萝卜为例,当时收购价仅为0.15元/斤,由于市场行情差,不少萝卜被菜农随意扔在公路边、菜地里,仅韩国萝卜就有七八万吨在地里开了花。究其原因,与全国不少地方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蔬菜产量过剩、因气候原因致使南北蔬菜同期上市、产地冷链设备不足等因素有关。

  “今年的行情也好不了哪去,一斤菜能赚5分钱就不错了!”当地村民说,随着天气日益炎热,他们担心双坝村的蔬菜会再次遭到市场冷遇,烂在地里。

  没有冷库——

  散户蔬菜,销售半径很短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冷库设施,潼南热季蔬菜的销售半径很短。以双坝村为例,绝大部分菜农种的蔬菜最远只能销到重庆主城、绵阳、成都一带,只有少数几个拥有冷库的种植大户,才能将蔬菜销得远些。种植大户林进辉建有库容120吨的冷库,当日采摘的蔬菜在进库冷藏几小时后,可发往浙江、福建。

  “我今年准备建一个500吨的冷库,这样就可以储存更多的蔬菜,才能让蔬菜销得更远、卖得更好,还能实现错峰上市,将蔬菜保存到销售淡季再卖。”林进辉说。

  在当地,像林进辉这样的种植大户少之又少,虽然不少农民早已意识到建设冷库的重要性,但苦于“势单力薄”。与此同时,政府推动的冷库规划与建设裹足不前,也鲜有企业或合作社参与建设。

  “群雄”崛起——

  同时上市,抢夺就近市场

  近年来,除潼南以外,南川、铜梁、璧山等区县的蔬菜种植规模也增长迅速,每到热季蔬菜上市高峰,菜农便面临严峻的销售压力。因为热季蔬菜只有3至4天的保鲜期,多地菜农都在争夺重庆主城、成都等周边市场,从而造成市场供应饱和。正因如此,现在的热季蔬菜价格并没有比七八年前上涨多少,而种菜的成本却水涨船高。

  “本来‘潼南菜’的名声在外很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冷链设备,蔬菜难以外运,只能在周边地区市场与各地蔬菜‘厮杀’,而潼南的产量又很大,周边地区市场根本难以消化。”盘溪批发市场一负责人说。

  不过,在有龙头企业入驻的地方,情况要好得多。太安镇罐坝村是潼南另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农龙、帝安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入驻,村民们逐渐将土地流转给企业,通过打工和收取土地租金获取收益。龙头企业则通过发展有机新品种、建立较完善的产业链、营销平台和冷链物流,来抵御日益严峻的蔬菜市场行情。

  “今年我们要在主城建立100个蔬菜直营店!”农龙公司一负责人表示,该公司通过绿色无公害蔬菜与有机蔬菜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建设城市社区蔬菜直营店、直销外省市场等举措,来给热季蔬菜“降温”。

  三大难题——

  冷库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在双坝村,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朱席武等人越来越着急。

  “其实只要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个500吨的冷库,就可保证所有菜农旱涝保收!”朱席武说,现在温度一超过30度,蔬菜就运不到外省,他就担心“烂菜悲剧”再次上演。

  潼南县蔬菜局一负责人坦言,布局的不合理,加上资金不足,冷链设备的缺乏已经成为潼南蔬菜产业发展的新瓶颈。为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潼南县计划每千亩蔬菜基地配建1个冷库,由政府补助5—10万元。

  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但提及产地冷库建设,不少人还是感到困难重重。记者了解到,目前,冷库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难题:首先是冷库由谁建管。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不支持由政府作为产权人主导建库,鼓励引入实力较雄厚的企业,或采用合作社、大户联合投资等方式建设冷库,但是,在薄利的蔬菜产业,是否有企业愿意从事冷库租赁?这种建库模式又能否真正对小农有利?

  第二,谁来提供补助和支持?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划拨资金时,各地农业部门往往认为钱要“丢”到地里,才算是支持农业;商业系统则认为,冷库建在产地,还没进入流通领域,不归他们管。而建冷库平均1吨库容就需要两三千元,大大高于普通建筑物的修建成本,即使兑现小额奖补也是杯水车薪。

  第三,冷库建在何处、建多大能发挥最大效益等都值得深思。有专家认为,在冷库建设前,相关负责人应充分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论证,确保冷库能辐射周边基地,实现常年满负荷运转,以延长果蔬上市销售时间、稳定市场价格。可现实中,很多地方在这方面都规划失败,科学配置冷库资源如何实现?更大的难题是思想意识问题,我市储藏果蔬的冷库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中更靠近市场的一端,许多区县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建产地冷库的重要性。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