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陵县神头镇的国家区域实验田。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德州市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审和省审。“德利农988”和“德玉4号”玉米新品种结束了该市没有省审自主知识产权玉米新品种的历史。
1月3日,位于陵县神头镇史张村的我市国家区域试验站二期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放弃节日休息的施工人员正平整着土地,为春天播种育苗做准备。
“这个项目二期工程获国家无偿扶持资金282万元,建成后我市将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问世。”市农业局种子管理处处长柳风琛兴奋地告诉记者,“仅2011年我市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农作物新品种达到5个,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近亿元。如今我市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26个,是过去几十年的5倍。”
在刚刚过去一年里,德州市小麦良种“良星99”被正式列为国家黄淮海冬麦区小麦试验对照品种,打破了多年来河北小麦品种作为国审对照品种的垄断地位;玉米品种“德利农10号”、棉花品种“DM539”和“邯郸885”通过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德利农988”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彻底结束了该市在黄淮海区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新品种的历史。
种业“发动机”在于育种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德州玉米、小麦种植面积大,农业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70%。但长期以来,德州市种业公司一直处于低端经营状态,公司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山东德利农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国对此深有感触:“2007年之前,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卖种子,购入品种后卖给老百姓,赚取其中的差价,发展空间小,经济实力弱,毫无竞争优势可言。 ”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2003年公司因种子销售不畅而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在和供种企业谈价格的时候,非常被动。因为对方始终没做让步,以致造成公司竟无种可卖。
怎样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德州市蔬菜育种研究专家栾兆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种子公司发展的‘发动机’在于育种,只有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种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自己拥有一个通过国审或者省审的小麦品种,不仅可以自己销售种子,而且可授权其他公司销售,而取得授权的经营公司必须支付产权费用,一个品种每年就可以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转让费,收益远远高于仅仅销售种子的模式。
思路一变天地宽。但转变谈何容易?这涉及到大量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一旦育种失败,企业将会遭遇倒闭风险。2008年,柳风琛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我市所有的种子公司,进行全面的摸底调研。
“当初,我们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做工作,就是让企业转变小富即安的心态。”柳风琛介绍,为解除企业育种的后顾之忧,他们上门帮助解决资金、科研困难的同时,又帮企业引进人才。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有几家企业认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从传统经营转为育种攻关绝非易事,德州市农业种子有限公司的育种专家们尝尽了育种的艰辛。“当初暗下决心要培育出新品种,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不是仅有决心就能解决的。”董事长张文国说。
每年在育种方面不仅要投入200多万元的资金,育种过程中的艰辛也是常人难以体会。为加快玉米良种的加代繁殖,该公司在海南三亚荔枝沟承包了30亩土地专门育种。张文国等专家一天到晚都在实验田里观察,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记载苗情变化,进行整理汇总。开始没有经验,几次育种都没成功。中午时间是人工授粉最好的时候,几万株花蕾必须在几天的时间内全部授粉完毕,为保证试验成功,大家冒高温在棉田劳作,技术员张兵不但肩膀被阳光照射得爆皮,还多次晕倒在地里。
正是由于不畏艰难地苦苦探索,他们研发的“德利农988”玉米良种和德杂1号杂交棉良种终于先后通过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德州市德高蔬菜种苗研究所的大白菜、西葫等品种几乎覆盖了加拿大、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市场。
据市农业局副局长王风延介绍,根据德州市自然、种质资源、农产品市场、育种科技水平等现实条件,该市实施了联合育种攻关工程,制定育种目标,形成了以鑫秋、良星、德利农、德高等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团队,集中对高产优质小麦、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多抗性棉花和蔬菜进行育种科技攻关。
与此同时,市农业局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聘请育种专家、交流育种材料,为企业提供技术帮扶;每年引导企业将盈利收入的10%投入育种,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帮扶企业折合资金过亿元。
如今山东德利农种业、山东良星种业等已经找到了一条科学育种的路子。这几家公司年效益均超千万元,而进入品种审定试验程序的品种也已达50多个。
目前,德州市已有11家企业建立育种机构和队伍,育种经费基础设施投入迅速增加,试验研究能力大幅提升。上年3月,全省种业20强评审中德州市5家企业入选,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上年5月,全省新公布17家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德州4家单位榜上有名,加上1处国家试验站,德州区域试验站数量达到5家,全省第一。
德州种业必须做大做强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加速我国种业企业整合,这对德州市种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说:“通过对此次整合,国家将重点扶持大型种企发展,资源将集中于行业龙头手中。这虽然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逐步改善目前依赖洋种子的现状,但对我市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种业市场带来冲击。”
德州市持证种子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面对挑战,德州市种业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突破?
“德州种业必须做大做强,才有出路。”邵国君认为,“我市必须重点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改变种子企业散、乱、弱、小等产业集中度低的局面,二是改善 ‘产-学-研-用’及 ‘育-繁-推-服’等产业链条不完善的状况。”
种子企业是种业市场的主体,有关专家建议,德州市必须提高种子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通过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巩固种企发展的区域优势。为提升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德州市要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种企科技创新能力和育种水平,争取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要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对种子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坚持顶层设计,着眼长远进行高起点谋划,为德州市发展现代种业进行战略布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要探索建立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对于具备 “繁育推一体化”的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人才。继续推进农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工程,发挥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德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