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台湾  湖北  贵州  菠菜  土豆  甘肃  供应  白菜  南京  葡萄 

GDP增速“弃八” 中国经济转型大考

   日期:2012-11-03     浏览:627    评论:0    
核心提示:  7.5%,这个数据自3月5日披露,就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

  7.5%,这个数据自3月5日披露,就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这比2011年的增长目标调低了0.5个百分点,是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

  “政府工作报告作了以后,世界上各种媒体反响最大的,就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以为他们抓住了一个要害问题。”3月14日,温家宝在记者会上对此解释称,由于欧债危机、外部市场萎缩,中国经济有下行的压力,但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弃八”,分析人士认为,决策者正视了潜在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如何让经济发展惠及民生?被认为是今年经济增长中所要面临的考验。

  调低目标是“主动调适”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调低增长目标表明决策者正视了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现实。

  “中国正常的经济增速是在下降的,把经济增长目标调下来,是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主动调适。”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我国GDP增速为9.2%,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增速要超过12%才能控制城镇居民失业率不超4.1%。而现在只要把经济增速拉到10%左右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鲁政委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人口在减少,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在下降。

  “中国加入WTO后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农村可转移人口大幅减少,这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再去强求过去那种10%的高速增长是不现实和有害的。”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此次调低经济增长目标表明决策者正视了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现实。

  他同时表示,目前中国所处的增长短周期里,内外需都比较弱。2012年1、2月份的宏观指标反映出,增长面临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温家宝总理在3月14日上午答记者问时表示,由于欧债危机、外部市场萎缩,中国经济有下行的压力。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此前曾表示,这一指标广泛听取过意见。今年要调整结构、要实现目标和科学发展、还要开放,在速度上留一点余地。

  过度扩张损害改革红利

  中国面临资源和能源瓶颈以及环境压力,GDP的增速目标调到7.5%被认为是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相衔接。

  中央决策层早在去年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就已调低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去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低于“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7.5%。今年GDP的增速目标调到7.5%被认为是与“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相衔接。

  “调低增速主要为了适应"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主线非常明确,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为了与“十二五”的整体目标相一致,明年和后年的预期增长目标还将有所下降。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所具备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这种转移目前正在渐渐进入尾声。

  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增速也开始放缓,2014年适龄人口比例或将出现拐点。刘煜辉认为,中国面临资源和能源瓶颈以及环境压力,过去十年过度扩张的增长模式,损害了改革红利。

  “这都将促使未来5-10年,经济结构必定经历一个调整,而在旧模式放缓的过程中,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放缓。”刘煜辉称,理论界和决策层面已形成共识,就是未来5-1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会下一个台阶。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下来,更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是非常明智的现实决定。

  旧模式增长过分靠投资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逐步过度房地产化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扭曲非常严重,很多过剩产能都与房地产有关。

  旧模式的经济增长中,过度依赖外需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被认为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摩根大通在其报告中指出,2005-2009年,投资平均拉动中GDP增长7.7个百分点,同时期消费和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1和0.7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投资驱动型,而在整体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所占的比例很高。”彭文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泡沫破裂是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刘煜辉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逐步过度房地产化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的扭曲非常严重,很多产能都与房地产有关。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未来会有一个激烈的产能整合过程。

  “中国以前的产能扩张很大程度上由外部需求对冲,很多负面因素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暴露。西方经历危机后,外部对冲力量逐渐消除,这种产能过剩就更加严重。”刘煜辉说。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部3月12日发布的报告称,如果保增长的压力较大,投资所占经济的比重就难以下降,各级地方政府在保增长时,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增加投资,因为投资项目的金额一般较大,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新兴产业将获政策扶持

  专家认为,未来经济的重心是扩大消费需求,减少对投资的依赖,过度依赖投资发展的相关行业会受到抑制。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为保增长,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政策,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达到极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2009年创出新高,达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则为-44.8%,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

  上述研究报告称,如今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投资率,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效率低,经济波动强等问题,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减少投资冲动,缓解这些问题。

  “过去只要经济速度往下一掉,我们马上就会去加刺激、保增长。今年增长目标调整到7.5%已把信息说得很明白了,未来工作重点是调结构,而不是不断加刺激了。”刘煜辉表示,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王军认为,目前经济的短板是投资比重过大,未来的重心是扩大消费需求,减少对投资的依赖,过度依赖投资发展的相关行业会受到抑制,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等符合结构调整行业将受到政策的倾斜和支持。

  提高增长质量惠及民生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到了改善,那么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一些也可以接受。

  “政府部门在经济分配中的比重太大是另一个结构性问题。”彭文生说,应该通过减税、减费等政策增加私人部门在经济分配中的比例,同时降低垄断、增加竞争以促进经济的活力。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首超10万亿,达103740亿元,增长24.8%,远高于9.2%的GDP增速。据测算,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在35%左右。

  彭文生预计,今年与民生相关的行业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这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和欠发达地区的行业发展,保障房得到的财政支持力度将不亚于2011年。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与经济增长相比,收入分配问题同等重要,如果经济增速很高,但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会由少数人来享用。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到了改善,那么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一些也可以接受。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部在报告中称,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更多的关注与解决消费、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用五个“真正”来解释调低经济增速的目的,“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

  实际增速仍将高于7.5%

  机构和专家普遍预测今年经济实际增长率将高于7.5%,7.5%只是增速下限,保底目标。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一直是决策层所能够接受的增速下限,实际增速肯定在这个水平之上,这是保底目标。”鲁政委认为。

  经济增速目标是预期性的而非约束性的,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看,均大大高于年初预定目标。政府在制定增长目标值时会留有一定的余地。

  根据中国金融40人论坛的报告统计,除了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实际值明显低于目标值外,其他年份的实际值都高于目标值,或至少与目标值相当接近。

  “十一五”规划中,GDP增长目标被定为7.5%,2006-2010年5年中,经济增长目标为8%,统计局数据显示GDP在这5年中的实际平均增速超过10%。

  机构和专家普遍预测今年GDP的实际增速将超过8%,达到8.5%左右。中科院和社科院相关预测机构对今年GDP的预测为8.5%,IMF对此项指标的预测为8.2%。摩根大通对今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则为8.4%。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报告中称,欧债危机将使中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至10%,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消费和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今年GDP保持在8%以上问题不大,下半年风险可能会多一点。”王军认为外部经济的状况、输入性通胀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回落将是今年下半年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政策面预计将会稳中偏松

  今年政策重点应该是稳定增长为主,专家认为政策基调与去年一致,其中有细微差别。

  中金公司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CPI增幅控制在3.5%,GDP有望增长8.4%。

  彭文生认为,从GDP增长三驾马车的贡献情况看,今年消费贡献将略有增加,投资贡献会下降,净出口将出现负贡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是今年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今年政策重点应该是稳定增长为主,而不是控制通胀为主。对政策的把握,去年是稳中偏紧,今年则是稳中偏松。”王军说,尽管今年与去年的政策基调是一致的,即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其中仍有细微差别。

  温家宝总理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4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7.5%并不算低。要想方设法使同样的增长速度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够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延伸

  单纯“保八”不再可取

  分析认为,GDP增速与就业关系趋于弱化

  8年来,“保八”首次不再出现于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长目标为7.5%,比去年的增长目标调低了0.5个百分点。2005-2011年的8年中,增长目标则一直为8%。

  此前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中强调保八,一个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维持一定数量的新增就业,避免大量失业造成社会问题。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部的报告中称,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与就业数量之间的关系也趋于弱化,尽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则新增就业数量越大,但新增就业相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在下降,出现经济增速较高,而新增就业数量较少的局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粗略来看,就业和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是经济增长中,新增就业人数实际上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新增就业人数取决于经济依赖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

  王军说,此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依靠大量的出口加工业。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转向依赖消费,从依赖第二产业转向依赖第三产业,那么经济增速对就业影响就小得多,经济增速放缓不会带来就业的大幅度回落。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研究部的报告指出,实际上促进就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单纯地拉高经济增长率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此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压力也相对缓解,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保八”也不再可取。

  B04-B05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蕾

  多年来,中国一直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下调了GDP增长目标,将会如何影响世界经济?多数外媒的报道对此表示了支持,认为这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平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全球经济复苏将从中受益;也有部分舆论认为,这预示着中国出现了“硬着陆”,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乐观派:增长放缓有助于改革

  《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已对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感到安心,不打算像过去那样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来刺激经济,而是计划让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顺其自然地发生转变。

  该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下调,会在国内外带来新的机遇。一个更多依赖消费支出的中国可能会减少污染、减轻全球对环境的担忧,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金砖四国之父”吉姆·奥尼尔认为,经济减速正是中国所需要的,今年经济增速定在7.5%“既非意料之外,也不会令人失望”。

  奥尼尔认为,再过1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15万亿美元,且会一路赶超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中国7.5%的经济增长率相当于美国实现大约4%的经济增长率。当前的中国每11.5周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一个希腊经济。就此看来,GDP增长放缓并不会阻碍改革,而是实现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奥尼尔还提出,要实现速度有所趋缓但更均衡、更具可持续性、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需实施改革,其中包括货币改革。

  路透社分析称,较低的经济成长速度能够让中国政府在不造成物价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对主要的价格管制进行改革,进而能够维持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政府希望促进发展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信贷。

  美联社评论认为,刺激国内消费,包括增加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将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

  日本《朝日新闻》社论表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过去10年急速扩大了4倍,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中国转而开始追求重视社会稳定的经济增长值得欢迎。

  悲观派:中国经济已“硬着陆”

  多数媒体认为中国经济会平稳“软着陆”,但也有媒体对此持怀疑态度。

  美国投资网站24/7 Wall Street撰文称,在全球经济都在放缓增速的情况下,中国无法独善其身。特别是由于欧债危机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下降;美国、日本经济形势也并不乐观,因此外部需求已无法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下调增速是无奈之举。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对此表示担忧,认为下调增速显示中国经济目前已很糟糕,连政府都无法掩饰。

  该报道引述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和新兴市场策略师阿德里安·莫瓦特的观点称,从中国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已毫无疑问地处在“硬着陆”中。“汽车销售量正在下降,水泥生产量下降,钢铁生产量下降,建筑库存下降。是否开始硬着陆已无需再争论下去,而是成为了事实。”他说。

  知名外汇网站FXstreet.com表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硬着陆,如企业盈利降低,资本市场长期表现低迷等。未来几年中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不仅是经济、金融方面,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

  全球经济复苏或将从中受益

  中国调低增速如何影响世界?英国《泰晤士报》指出,全球经济复苏不会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受阻,而将从中受益。社评说,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将刺激对服务业的需求,而劳动者收入也将继续提高。这将为欧美出口提供更大市场,并减少中美间的贸易不平衡。

  《今日美国》的专栏认为,中国的增长引擎减速后,可能会损害那些向中国出口钢铁、水泥和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公司和经济体。

  《华尔街日报》也称,中国经济转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取决于中国能够从多大程度上妥善地管理这一转型过程。中国的贸易伙伴势必将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基础设施、电力和出口领域的投资减速可能意味着钢铁、水泥、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进口增长放缓,进而可能对巴西、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供应国带来冲击。

  加拿大《环球邮报》认为,中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举措将带动国内汽车市场销售大增,从而持续拉升国际汽油价格。本报记者 沈玮青

  机构观点

  穆迪:

  下调增速打击钢铁业

  据新华社电 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在12日发布的《每周信用展望》中称,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下调至7.5%、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放缓,兼之政府计划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以投资促增长转向以消费促增长,这些因素对中国的钢铁生产商具有负面的信用影响。

  在这份由副总裁、高级分析师李建宗撰写的报告中,穆迪表示,钢铁企业已受到投入成本高、落后产能规模大、产出多为低端产品等问题困扰。若按照穆迪对中国2012年至2013年GDP增长率预测(7.5%-8.5%)的中值8%,并假设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与2011年相同,该机构预计2012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增长率将锐减至5.7%,几乎是前3年平均增长率11.1%的一半。

  今明两年钢铁增长放缓反映了中国政府多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已完工,这些项目曾是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计划的一部分。若政府进一步放慢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或是缩小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模,则钢铁需求的萎缩程度将进一步超出预期。穆迪预计,面对低成长的市场,中国钢铁生产商将被迫通过削减资本支出、降低产能利用率和产品售价来应对市场现状。

  专家观点

  联合国经济专家洪平凡:

  转型太快可致经济瘫痪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表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

  洪平凡说,现实存在的问题使中国经济转型成为必然。那些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经济转型解决。

  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应强调三个方面的转型动力。首先一定要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去推动经济转型。第二个要素是技术进步。第三,经济转型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转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转型太快会对经济造成冲击,可能造成经济瘫痪。据新华社电

  美国学者苏布拉马尼安

  需深化经济改革突破瓶颈

  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说,预计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这将给其他国家带来正面溢出效应;同时,中国也需通过深化经济改革来突破面临的结构性瓶颈。

  苏布拉马尼安说:“中国经济如延续当前快速增长势头,对其他国家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民众摆脱贫困并改善了生活条件。

  苏布拉马尼安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很多行业拥有进行经济转型改革所需资源,因此当下是推进经济转型改革的有利时机。据新华社电

  亚行经济学家邢予青

  应转变修桥造路投资惯性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经济学家邢予青表示,中国经济不应追求更高速度,而应追求发展质量,经济转型要先转变思维,转变习以为常的修桥造路等公共投资惯性。

  他说,以前提到刺激经济,往往就想到钢铁、化工等项目,造路修桥盖机场。其实,治理山川河流、提高空气质量等也是拉动经济、激发内需的方式。他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重复,应该改变发展思维,要充分考虑低质量发展带来的环境成本,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需求中寻找新增长点。据新华社电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招商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