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金河镇舍必崖村的现代化蔬菜育苗大棚
每到中秋节的时候蔬菜价格都会出现小幅波动。昨天,东瓦窑的蔬菜价格是黄瓜每斤两块五,西红柿每斤两块五到三块,豆角每斤四块,货源充足。几十公里以外金河镇舍必崖村的 1000多栋大棚里蔬菜长势良好。而为这一切贡献着一份科技力量的是赛罕区的规模化蔬菜育苗中心。
记者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不停向开车的“师傅”抛出一个个“外行”问题。开车的可不是一般的司机师傅,他是赛罕区蔬菜局的副局长,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级农艺师陈俊科。说话间,他将车停在了一排排蔬菜大棚旁。他说,到了,这就是金河镇舍必崖村的规模化蔬菜育苗中心。陈俊科边走边说,这是目前我们最好的育苗中心了。当他前脚踏入育苗中心,记者后脚跟入时,一种瞬间震撼的感觉扑面而来。
育苗中心在成片的蔬菜大棚群中,这个较为特殊的、特别庞大的连栋式温室大棚显得格外醒目。温室内,精致的钢架支柱,成排的自动化浇水施肥喷头,一排数十个喷头的悬挂式喷水弥雾机,双层空气塑料顶棚,阳光板侧壁,高架无土育苗“穴盘”……无不让人感受到现代化气息。
在1300多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一个个“穴盘”里满是秧苗。这边是西红柿,那边是黄瓜,远处还有韭菜秧。正当记者奇怪没有看到人来人往时,大棚深处一位农妇正起身放苗。陈俊科说,她们正在嫁接黄瓜秧,用的是黑籽南瓜根里插黄瓜秧。这样嫁接出的黄瓜秧苗壮实,抗病虫害和抗逆能力强。记者指着不远处一片遮着黑纱帘的秧苗问为何要遮上时,不知啥时在身后的一位“老农”用浓重的山东话说,那就是嫁接好的黄瓜秧苗,应为刚做完“手术”身体还不好,怕强光,所以要单独照顾……陈俊科介绍说,来人是孙延贵,是科技特派员,干蔬菜种植这一行快 30多年了,这个育苗中心的技术活儿全靠老孙呢。看着两脚泥,一头土,穿着皱皱西服的老孙,还真没把他和科技联系到一块。记者玩笑说,还以为你是穿着白大褂呢。老孙笑着说,没穿过,咱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说话间,老孙手机响了,陈俊科说,老孙是十里八村的红人,菜农都围着他转。十有八九是有菜农求救了,去看看吧。果然,菜农刘占维的大棚里黄瓜遇上了白粉病,叶子上出现了一片片白斑。老孙进去时,刘占维的老婆正在喷药。老孙上前让她喷头朝上,刘占维老婆迟疑了一下,老孙说没事,你喷吧。当药水再次喷出时,我才明白刘占维老婆为啥刚才迟疑。原来药水已毫不犹豫的不停飞溅在老孙脸上身上,但他啥也没说,反而是凑得更近去看喷过药的叶片……老孙刚出了刘占维的大棚,就又被拉进了常文标的大棚……
常文标是舍必崖的老人儿了,他告诉记者,育苗中心里的秧苗品种好,质量高。有了政府补贴后,拿买种子的钱就可以买来秧苗,还省了育苗地。他们家四口人没种大棚菜时最好年收入是三四万元,现在两个大棚的年收入好时能上十来万。他问记者,你能想象吗?舍必崖村他脚下的土地十年前还是一片盐碱地,是无人耕种的荒地,现在已是记者用质疑的目光向陈俊科求证,陈俊科说,是的!这里十年前还是荒地, 2006年时才有100多栋大棚,而今已发展到1000多栋大棚了。舍必崖和根堡已是呼和浩特的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了。发展和变化有时就是这么让人震惊!
在赛罕区政府记者了解到,赛罕区在绕城高速路以外的区域,以金河镇、黄合少镇为发展重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正努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百旗县最大的蔬菜基地。
当记者将舍必崖的见闻讲给市科技局局长朱建国听时,朱建国肯定地说,孙延贵这名科技特派员他认识,他是呼和浩特市的首批科技特派员。目前全市像老孙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已有 20多位,他们在一线发挥着重大作用。并且朱建国笑着对记者说,舍必崖的育苗中心还不是最先进的,今年全市还将建设 7座智能化的育苗中心。
临别时,朱建国建议记者再去市农牧业局采访一下范挨计局长,会有更大收获。听了建议,记者约上了范挨计局长。范挨计说,今年是首府蔬菜保护地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计划是全年新建蔬菜保护地 3万亩,目前已建成的就已达到了 4.7万亩,预计将达到 5.7万亩。这将是今年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