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10月27日报道:(记者贾永强通讯员刘剑宏)近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的智能温室里看到,农业专家正在与几位农民交流蔬菜种植技术。一位农民说:“专家经常下来了解种植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我们农民从专家那里获取了不少增产增效的好办法。”
“我们给你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可你水跟不上,粮食喂不上,这鸡就下不了蛋。”呼和浩特市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一波这样形容科技种植的重要性。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财政部门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任务已经实现开发耕地140多万亩。这些过去农民无法耕种的荒滩碱地,经过改造已经实现了渠、林、路、水、电五配套,硬件设施非常完善。如何增加新开发土地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成了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010年12月22日,由呼和浩特市财政局、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等6家单位共同建立了呼和浩特市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为推动呼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中心有1500平方米的集实验、研究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楼,配有种苗脱毒、快繁的植物组织培养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品质分析的实验室;智能化温室和马铃薯种薯储藏窖、种子库、科学实验田,具有从耕作、种植到收获等一系列完整的机械化配套设备。
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聘请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市种子管理站、市蔬菜推广站的知名专家与教授,根据呼市农业实际种植情况,研究和集成适合本地区主体农作物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形成整套便于农民操作的技术手册,推向社会,服务农民。目前,主要研究项目有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其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成套技术、牧草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厚墙体温室过冬试验和蔬菜新品种筛选等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今年该中心玉米“合创1号”和马铃薯“合创红”两个品种成功研制,填补了呼和浩特市两大主栽农作物无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白,并已初步进入推广阶段。
为了让专家的科研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示范,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做出了大胆的革新,实行“风险共担式推广”,如果农民采用该中心推广的新技术种植后,收入达不到往年,将会得到差额补贴,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因怕赔钱而拒绝新技术的心理。
合创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实施科技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价值,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