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全球大豆市场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中,虽然国际大豆价格维持相对低位,但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美国的大豆期末库存始终维持在2亿蒲式耳下方。2012年南美和美国的干旱天气彻底打破了这种紧平衡状态,对于供给的担忧推动国际大豆价格轻松创出历史新高。
有人认为,这一轮大豆价格的上涨,是市场炒作的结果。的确,在美国6月初遭遇干旱天气的时候,市场确实存在建立天气“升水”,炒作天气行情的迹象。但是,随着天气状况的不断恶化,炒作的水分在不断减少,而基本面在价格中真实的反映则越来越多。
如今的大豆市场,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有趣的游戏――抢座位。
现在有50个人和50张板凳,规则要求每个人坐一个位置。当人数和板凳数对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肯定有一个座位,于是大家都很从容,场面也比较平淡,最终每人坐在一张板凳上。
现在情况变了,还是50个人,但是只有49张板凳。虽然仅仅少了一张板凳,但是这50个人为了避免自己成为那唯一一个没有座位的人,都会变得很紧张,争夺那49张板凳的游戏也会很激烈。当49个人抢到了座位,剩下的一个人就被淘汰出局。
今年,南美的干旱天气以及美国半个世纪未遇的干旱天气,将全球大豆消费者的“板凳”移除了一两张。虽然从美国农业部报告的数据来看,全球大豆市场短缺的情况并非异常严重,但是这足以使得本来就处于紧平衡的全球大豆市场高度紧张起来。
对于大豆消费者来说,为了不成为更高价格的埋单者,他们愿意在目前的价格买入,哪怕这个价格已经是相对较高了。
抢座位游戏通过不断减少座位数,使得游戏参与人数不断减少,最终只剩下一张板凳和一个胜利者。而在大豆市场中,要结束这个“抢座位”的游戏,则有两种可能性――增加供给,减少需求。
增加供给对于目前的大豆市场而言,有些“远水不能解近渴”的味道。目前,美国大豆已经进入生长的最后一段时间,减产已经成为定局,就算之后天气状况较为理想,能够恢复的量也难以值得期待。而南美则要到11月之后才开始播种,明年2月后才陆续供应市场,即便市场预计未来南美大豆产量将大幅增加,但是这不足以应付未来4~5个月的需求。
那么目前需要的就是需求受到抑制,这也是必然的结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多高的价格才能真正有效抑制需求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不断上涨的价格其实就是在向这个目标前进,而且不仅要达到抑制需求的目的,还要实现刺激供给的目标。
由于市场对于美国农业部9月份再度下调美国大豆单产以及期末库存有较强的预期,因此对于大豆消费者而言,目前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如果现在不买,那么之后买入的价格会更高”的状态中。虽然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已经高达1700美分/蒲式耳,但是这个价格在供给恐慌心理的作用下,依然不是一个“足够”高的价位。
如果说之前一段时间国际大豆价格的上涨是供给担忧所推动的话,那么在未来几个月内,如何进行“消费配给”则有望使得大豆价格再上一个台阶。当需求实实在在被高价“伤害”的时候,大豆价格也可能会来一场雪崩式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