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秋粮收购大战即将开始。由于今年的夏粮遭遇了七年以来的首次减产,秋粮收购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农产品市场掀起的一股股涨价风潮让人记忆犹新。令人担心的是,关系老百姓生活必需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粮食,会不会重蹈绿豆等农产品价格疯涨的覆辙?
从数据上看,进入8月份以来,我国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期货价格轮番创出历史新高。而在现货市场上,粮食的收购价格也同样是节节攀升,部分地区小麦收购价格涨幅甚至一度接近20%。我国粮食价格已经出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
粮价上涨首先和异常天气有直接关系。年初的西南五省市地区大旱、年中的南方八省区洪涝灾害,都给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世界范围看,恶劣天气同样给各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不得不颁布粮食出口禁令,印度、澳大利亚等粮食大国也面临粮食减产。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暴涨,其中小麦期货价格今年6月份以来几乎翻了一番。
粮食价格上涨还与国内粮食收购价格上升有关。今年,国家继续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就是业界所说的“托市”),并提高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此外,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尤其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国外资本渗透和国内游资炒作,是粮食价格迅速上升的两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2008年始,外资外企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以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新加坡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颇有斩获。而美国农业部也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设立了农业贸易处,东北是我国大豆、玉米和粳稻的主产区,是中国最大的粮仓之一,美国农业部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代表了美国将进一步加强占领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企图。
有数据显示,目前跨国粮食巨头已经占据了中国大豆进口80%的份额,拥有中国70%的大豆加工厂,并成功掌控中国食用油一半以上市场。之后,他们又相继渗透到我国的粮食收购环节之中。往年这些跨国粮食巨头主要靠竞拍国有粮库收储的小麦来满足其面粉生产需求,而今年却直接委托主产区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虽然目前的粮食收购规模并不很大,但它们的价格一直比其他粮库要高,这客观上对粮价起到向上带动的作用。国外资本的进入虽然有助于打破国内粮食购销市场的垄断,短期内也有可能使农民在粮价上涨中获益,但他们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却不可忽视。
国内游资的介入同样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中国民间资本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个迷。有学者测算,早在2003年,我国地下金融的投资规模在5000亿至7000亿元,而地下经济规模的测估值为11082亿元,地下货币资金规模为8217亿~9144亿元。七年过去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民间游资的规模更为庞大,其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也更为强劲。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成为民间游资追逐的对象。在证券市场缺乏赚钱效应、楼市投机受到严厉遏制,再加上当前的通胀预期强烈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游资完全有可能大肆囤积粮食,然后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大蒜一样趁机炒高粮食价格,从而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粮食风险防范机制。这既包括了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也包括了多层次的粮食期货市场。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应加强对外资进入的引导和监控,设立粮食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国内游资而言,除了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禁止对粮食产品的炒作外,还应加强对民间游资的疏导,消除某些垄断高利润行业的进入壁垒,遏制民间游资在粮食领域的兴风作浪。只有如此,粮食才能避免像绿豆大蒜那样被爆炒的命运,粮食安全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