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汉、上海、郑州等11个城市相继检测出产于海南的豇豆残留农药超标并被舆论称为“毒豇豆”后,海南豇豆本地收购价格一度由每公斤6元多跌至0.8元,不仅海南农民利益和海南冬季果菜声誉受损,而且再次引发各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忧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各地对海南“毒豇豆”的控制和舆论的关注无可指责,海南人唯一能做的事是正视现实,痛下决心,举一反三,尽快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
“毒豇豆”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海南部分农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所致,根本原因则是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和服务不到位。
有着“全国人民菜篮子”美誉的海南果菜生产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果菜出岛493万吨,同比增长15.8%;去冬今春果菜种植面积达239万亩,同比增加6.1万亩。如此发展速度及其大规模、集成式的出岛销售方式,必然暗含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新要求。
然而,海南农产品生产至今主要由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支撑,质量监管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即使检测出质量问题也很难追根溯源,致使个别品种、批次产品的质量问题累及整个行业。
同时,农民能轻易从“地下”渠道买到高毒农药,表明政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仍有明显漏洞。“毒豇豆”事件发生后,海南已查处5宗违规销售农药行为,共查获不合法农药179公斤。而农民大量使用违禁农药,则表明政府对农民法制道德观念、市场意识的增强缺乏必要的宣传引导。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海南建设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并要求海南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而目前,海南只在供港澳果菜等方面实现了标准化、可追溯式生产,全面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可追溯式生产任重道远。
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毒豇豆”事件如能引起海南人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那么事件本身对海南农业发展来说就不是坏事。这种辩证的观点是对“毒豇豆”事件的正确认识。希望海南乃至其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农产品生产者都能以此次事件为鉴,抓紧研究解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系统、长效的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