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秋天,山东省沾化县农民周景珍把他的第一批冬枣卖到了海外。73岁的周景珍对记者说:“种了一辈子冬枣,没想到还能盼到冬枣走出国门的这一天。”
沾化冬枣迈出国门的一小步,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山东试图迈出的一大步。长期以来,因为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我国许多像沾化冬枣一样的优质农产品只能在沿海港口周围徘徊观望,难以进入欧美市场。近两年来,一场从山东发起的试验,正在 试图改写这一尴尬的局面。
农产品检测:内外标准难“对接”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约90亿美元。农产品技术壁垒的核心就是检测标准,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检测标准与国外不能实现“对接”。
为改变标准不接轨导致的被动局面,山东省自2004年开始启动出口农产品良好操作规范(GOODAGRICULTUREPRACTICE,以下简称GAP)试点,直接瞄准出口国农产品检测标准,实施从种子、肥料到种植、包装等的全程规范化操作,把质量控制的标准前移到预生产和生产环节,并实现了从要求农民“种什么”到培训农民“怎么种”的转变。
在山东省沾化县孙家村的标准化枣园里,周景珍告诉记者,按照GAP规范生产的冬枣,优质果率在90%以上,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40%至50%,价格比市场高20%以上。因为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去年冬枣刚刚采摘下来,就被当地的出口企业采购一空。2005年,周景珍10亩冬枣林的收入达到6万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于风华说,实施“绿卡行动”后,农产品出口都要佩带“绿卡”,每一种产品绿卡都有十几类不同的编号,从产品用药、施肥、浇水、包装上市日期以及市、县、乡、村、生产基地、小组直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等都要一一标明。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或者检测标准出现变化,就可以一直追溯到生产者本人、生产地块以及生产的某个关键环节。
截至2006年3月,山东省已经完成了包括冬枣、生姜等12个重点品种的GAP规范,无论国外检测标准如何变化都能根据动态检测结果及时做出调整。
改写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一般为政府拿钱,农技人员做示范,农民被动地听和看。结果是投资多、费力大、见效慢、效果差。事实上,多年来因经费不足,农技推广出现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许多新的技术难以推广到农民手中。
绿卡计划根据生产需要提出课题,企业或农民共同参与研究,并通过企业或农协传向周围农民。结果是,企业提供试验场所,农民积极学习,试验与应用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推广时间,降低了推广成本,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开辟了新路子。
莱芜市农业局副局长陶务瑞说,“绿卡行动计划”实现了政府、农技人员、出口企业和农户的多层次结合;政府方面投入少量配套资金,农业科技人员以企业出口生产基地为试验基地,在帮助企业增产增效的同时,也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GAP规范,使基层农技人员实现了从“摸黑做实验”到“瞄准市场做实验”的务实转变,农业科技落了“地”,实实在在惠及到了企业和农户。
GAP推广的四大关键
合格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是推进GAP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目前,我国的农药管理体系仍不完善,一些法律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在一些“黑市”仍然可以买到,而必要的检测还未能在种植源头上实现。一度解放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土地分户经营模式,也将成为制约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最大的难题。在生产基地的建设上,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协调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试验标准的简单有效和对农民的培训是GAP推广能否成功的另外两个关键环节。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杨鲁勇说,GAP在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试验的同时,必须针对本省(区、市)特定的生态环境,根据进口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明确生产最佳操作基本要素。每一个品种至少需要在3个不同的县市进行试验,以保证GAP的适用性;标准的制定要广泛收集和研究国外质量标准,真正找出生产操作中的关键控制点。在培训环节,要把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基地农民培训,并做到培训班形式与田间教学形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