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1日从此间召开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座谈会上了解到,罕见的低温多雨天气严重影响了东北粮食主产区的春耕,各地播种普遍推迟10天左右。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去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公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近6年来东北增产的粮食,占全国增产总量的26。8%。东北地区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说,今年全省春耕受到春涝、气温回暖慢等自然灾害影响,5月上旬大部分农区气温比去年同期偏低4-8摄氏度,导致旱田整地、水稻育苗等农事活动普遍延拖后10至15天。
最新农情统计显示,5月初东北粮食播种进度较去年同期慢24。8个百分点,至5月18日,仍比去年同期慢5。1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春耕生产,今年3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东北各地政府和科技人员及时指导农民积极应对不利天气,选育合适品种和技术措施,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加快春耕进度。
尽管今年春耕普遍推迟,但一些粮食专家对东北粮食生产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一是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各项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对于当前粮价和各项支农政策较为满意,种粮积极性较高。预计今年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将比去年增加600万亩。
辽宁省今年启动实施了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项目计划,全面加强36个产粮大县和10个产粮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投资10亿多元开展土地治理和水田节水改造。
吉林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组织1万多名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粮,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类气象、土壤墒情等信息,已为200万农户发送短信息3亿条次。
刚从辽宁省辽中县水稻插秧现场考察回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告诉记者:“春播推迟对一些地区的苗情产生了不利影响,作物生长期缩短,但也不必因此产生悲观预测,根据东北粮食生长特点,如果在6至7月出现晴好天气,加强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确保今年粮食丰收仍有很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