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必须确保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粮食播种面积应保证不低于16亿亩
中国已经连续八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未来确保年均1%的产量增幅将面临诸多挑战;就全世界而言,粮食生产也已经从生产过剩进入紧缺阶段
由于总产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八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
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在发言中强调,鉴于未来的人口增长以及人均消费增长趋势,中国粮食总产必须保持年均1%的增幅,才能满足需要。
由于在小麦良种研究和推广方面的成就,李振声曾经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粮食产量状态,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从1952年到1965年期间,由于单产变化不大,因此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国的播种面积;而在1966年至1998年间,随着单产迅速提高,中国粮食总产量也实现了增长;但之后,单产的增长重新变缓,因此中国的粮食总产又变得更加依赖于整个播种面积。
李振声表示,2003年,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一度下滑到14.91亿亩;随着税费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8年,虽然播种面积回升到了15.9亿亩,但仍然远低于1998年17亿亩的播种面积。
实际上,一直到200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才回到1998年的水平线上。他提醒说,这种长达十年的波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没有过的,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粮食总产徘徊不前的同时,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近年来却持续增长。李振声指出,1990年至1992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还在740斤以下;1993年至2002年,即便人均收入增长很快,但是粮食消费还是稳定在750斤左右。
但之后,人均粮食消费却进入一个持续增长通道。从2003年至2007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达到了761.3斤、764.1斤、768斤、772.5斤、776.1斤。
在李振声看来,这种增长,既有收入增长导致的必然性增长,也有一些不合理的消费增长。由此导致的局面是,中国已经连续八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国主要是通过进口一些大豆,以及使用库存,来弥补这一缺口。
由于中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均粮食消费增长趋势也难以逆转,李振声表示,中国必须保持粮食总产年均1%的增长幅度,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就全世界而言,粮食生产都已经从生产过剩进入紧缺阶段,中国要想依赖进口来确保供应,面临的大环境亦不容乐观。根据美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从1999年至今,全球粮食产量仅在2004年超过了消费量。到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已经从1986年的130天急剧下降到了54天。
李振声呼吁,中国必须确保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应保证不低于16亿亩。
此外,中国还应通过农业科技投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目前,中国的粮食增长仅有三分之一来自优良品种的推广;而在美国,品种改良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因此,他补充说,中国应把常规育种、分子育种以及新兴的转基因育种结合起来,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