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场清查违规违纪使用支农资金的反腐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并将延续至年底。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5月初,按照中央的安排,就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了由十多位副部级以上的官员组成的“部级领导小组”,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任组长,为本次清查“掌舵”。
从9月开始,专项清查工作已进入重点检查阶段。本报获悉,目前,17个部委的检查组已经陆续下至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检查。
知情人士称,10月底会形成一个报告,上报给国务院,提出今后支农资金的发放办法和新的管理机制。
全面清查
“以前每年也都检查支农资金,有时是农业部主持,有时是财政部负责,审计署也每年都检查,但检查的资金口径都有限,负责检查的部委也都是单一的。”财政部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部级领导小组”中汇集了十几位副部级的高官。财政部长谢旭人任组长,4位副组长分别来自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以及财政部。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发改委农经司官员表示,此次中央清查支农资金的力度很大,涉及的范围非常很广,“差不多有100多项”,“基本上所有涉及到农业领域的全部都包括进来了”,“在支农资金检查的范围和力度上都没有先例”。
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国家对农民实施的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被排在首位。紧接着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包括如农村“水、路、电、气、房”等资金。再有就是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其中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
此外,诸如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被征地农民补偿费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等其他重点专项资金,也是本次清查的重要内容。
据前述财政部官员透露,在刚刚结束的“自查自纠”清查中,财政部发现地方支农配套资金不足,“还有发放到农民手上一卡通数字有偏差”,但“数字不大”,关键问题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县乡地方支农配套资金方面的问题就比较突出”。
发改委官员表示,主要的问题出现在“种粮补贴被层层截留”、“虚报骗取中央资金”等支农资金“跑冒滴漏”。
挪用数十亿
农业部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规模宏大的反腐风暴正是缘起于去年下半年,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一份年度审计报告。
报告指出,近些年国家财政明显加大了用于“三农”的支出,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是3397亿元,2007年是4318亿元,2008年是5625亿元,2009年是7253亿元,2010年上升至8183.4亿元。
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一些地方对支农资金的使用不仅使用效益不高,有的甚至完全走样,比如种粮补贴被层层截留、虚报骗取中央资金、一些农产品养殖基地半途而废等等。
“该支农的钱款没有到位,该配套的资金没有着落,甚至于有的支农资金沦为地方的政府部门的‘唐僧肉’。”上述知情人士称,各种各样的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真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被被拿去建了办公和住宅楼,有的则购买了豪华汽车,有的甚至用来发放部门补贴。
事实上,国家审计署每年都会对支农资金做审查,但基本都属于“抽样”、“不完全统计”的检查。早在2004年,审计署对50个县的2001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共计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
因此,近两年审计署对支农资金的审查范围有所扩大。
2009年5月,审计署发布了对河南、甘肃、山西等10个省(区、市)2006年至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共发现违规使用支农资金26.93亿元,其中5837.4万元用于建房买车。
发改委农经司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支农资金使用状况出现问题,主要是管理太过分散、条线不集中和多头管理。“中央每年下发的支农资金需要有十几个部门参与,甚至同样的项目在各个部门都有。”
该人士表示,此次清查就是为今后有效合理的发放支农资金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支农资金使用的有效可行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