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整平,大畦改小畦,畦背垫高,防止漫灌、跑水,就能把用水量大大降下来!”53岁的程春明是河北省元氏县北褚村人,他正在给超额用水的村民支招。去年他家种了3.87亩地,比规定用水量节约73.8立方米。
河北地表水匮乏,农业用水占了70%,加上连年干旱,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近50亿立方米。2004年河北省选择邯郸市成安县为浅层地下水试点,衡水市桃城区为深层地下水试点,石家庄市元氏县为井渠结合试点,进行节水农业的探索。
从自然水到商品水
在以往人们的观念里,水用多用少完全由己。不过在元氏县北褚村,种地用的水不但有用量限制,还得交钱,而且超量使用将被罚款,该村规定,农业灌溉用地表水每立方米0.005元,地下水0.01元。
水资源不再是单一的自然属性,“商品水”概念将成为激励人们节约水资源的内在动力。河北省水利厅厅长韩乃义介绍,河北已确立水权制度,让用水者有偿、有条件地使用。
目前三个试点县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分配到户,共安装了IC卡2277块,生活水表26432块,农用普通水表950块,计时器450块。用多用少,用户一目了然。
为建立节水利益驱动长效机制,成安县制定了《水权交易办法》,提出了将“水量直交”和“水银行”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水市场模式,即节余的水量既可以在用水户间直接交易,也可以存转下年使用,目前该县已有小规模的水交易。
从试试看到积极干
“每年居民10.95立方米/人,大畜生10.95立方米/头,猪5.48立方米/头,粮食251立方米/亩,棉花110.3立方米/亩……”成安县高母村用水者协会办公室墙上张贴得满满当当的,含各户人口、耕地、家禽家畜数量、水浇地面积、种植品种等数据的公示表十分醒目。
起初,高母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立了用水者协会。原来村里生活和企业合用一眼井,每天取水280立方米左右,仍有40%的用户用不上水,经协会统一安排,每天只取水160立方米,户户24小时有水用;协会对农业灌溉管网和20余家村企业进行节水改造,2005年村工农业生活综合节水达18.5万立方米。
群众在用水上有了发言权、参与权、决策权,形成了人人参与节水的局面。村民靳增秋说,只要是沾水的事情,现在协会都管,我们离不开它了。目前,试点县区成立了151个用水者协会,它们解决了行政管理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使节水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了实处。
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
用水者协会在向农户发放《水权证》的同时,还向农户发放了记录生活、灌溉实际用水量和余超情况的《生活用水登记手册》和《农业用水登记手册》。“一证两册”对节水户奖励、超水户加价收费,让大家做到用水心中有数。
韩乃义说,农业节水的核心是建立节奖超罚的激励机制。种什么作物,怎样省水,现在成了农民种地首先考虑的问题,促使群众由“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用了多少水,还有多少水,用水如何精打细算,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元氏县北褚村在对浇水进行节奖超罚结算后,有150户农民受到了奖励。
据悉,到目前为止,河北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井灌区和渠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71和0.42,每立方米粮食产量由1.25公斤提高到了1.5公斤,试点区农业节水达到了20%—30%,农村生活节水达到40%—50%,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