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淹水之间使稻田维持一段无水层土壤湿润状态的一种灌排方式,俗称“干干湿湿”或“前水不见后水”。主要用于地势低洼的种积或湖积平源,以及山区丘陵地区中峡谷地带的水稻土,如圩田、湖田、沤水田和冷浸田等。这类稻田一般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灌溉水层和地下水面常相连接,稻田通透性极弱,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水冷土温低,土体呈现灰色或蓝绿色,土粒分散无结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还原性物质含量高,水稻生长往往受阻。因此在灌排方式上必须以增温增气为前提,实行间歇灌溉,除在返青期和孕穗期保持水层外,其余各生育期间都保持田土干干湿湿,以改善其冷性及强烈还原状况。如灌溉水温低还应通过晒水田或回水沟,使水晒暖后再灌入田中。随着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提高,对于土层深厚、肥力高的稻田也有采用间歇灌溉的,以利于更新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并控制无效分蘖和促进茎秆健壮,降低棵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同时也可避免一次重晒田对水稻生育的不良影响。
间歇灌溉法一般要求水源充足,灌排渠系配套,田面平整,田间还应该开好围沟和丰产沟,做到灌排自如。此外,由于稻田经常处于无水层的湿润状态下,许多杂草容易发芽繁殖,还必须注意防除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