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青海畜牧业不仅是当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涵养水源,维系高寒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的屏障,是青海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枯,冰川后退,雪线抬升,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原本很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对牧民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很大威胁。
青海水利厅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草原无主、管理无责、使用无偿、破坏无罪”的模糊认识,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在海北州海晏县的哈勒景、海南州共和县的江西沟、海西州都兰县的巴隆、香日德等地开展草原节水灌溉试点,探索草原节水灌溉的新方法。通过五年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草原节水灌溉的技术模式。一是机械动力淋洒技术。就是利用蓄积山上的雪融水或泉水,引入防渗衬砌渠,在常压下采用自流喷灌,无压力时利用拖拉机为机械动力,加装水泵、贮水箱、水管和淋洒器等设备给水加压,牵引灌溉设备移动淋洒灌水的方法;二是步行式喷灌技术。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有地下水源和电力能源的地方,采取打井开源,水泵提水,管道输水至步行式喷灌设备,动力移动喷灌的技术;三是集雨滴灌技术。这种方法是将雨水集蓄和滴灌结合起来的一种灌溉技术。主要是在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把温室暖棚、牲畜防寒棚和人居屋舍作为集雨场收集雨水,采用滴灌或渗灌这种微型节水灌溉方法,对网围栏内的牧草进行补充灌溉。
这些节水灌溉措施既解决了水源难以保障,又解决了能源动力不足;既实现了喷洒均匀,又实现了移动方便;既满足了开源节流,又满足了节水灌溉。使天然牧草平均亩产鲜草比灌溉前增加了600公斤,是浇灌前产草的3倍,牧草返青期早23天,牧草高度由原来21厘米增加到现在的34厘米左右。人工草场灌溉后,平均亩产鲜草4500公斤,比灌溉前的943公斤高出3557公斤,是对照区产草量的3.77倍,牧草返青期早11天。通过试点,在项目区建成了一片片小绿洲,起到了“灌溉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片”的效果。沙化草场种上了红花、大黄、苜蓿、黑刺、枸杞等植物和中药材,昔日沙化草场正变为优良草场,退化草场上的披肩草和沙棘抽芽吐绿,碧绿的千里草原生机盎然,草原生态大有回归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