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因此加强对此病的防治,对人畜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除感染猪外,也可感染其他的哺乳动物、禽类、鸟类和啮齿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仔猪和怀孕母猪易感性强。病猪和带菌猪、牛、羊,禽类、鸟类及啮齿动物为此菌的携带者,均可成为猪的传染源。该病原体可由粪便、尿、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工具及四周环境,经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经飞沫和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而感染,公母猪交配也能造成感染。食物污染后可经消化道感染人。蝇在本病的传播上起媒介作用。在集约化猪场冬季易多发,且持续传染是本病的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初产母猪发生本病的流产率达40%~90%,断奶仔猪的病死率达20%~60%。
2.临床症状本病的主要特征为:结膜炎、肠炎、肺炎、多发性关节炎、脑炎、睾丸炎、流产。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1天。①断乳前后的仔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颤抖,干咳,呼吸迫促,并从鼻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结膜发炎、充血,流泪,角膜混浊,眼角有分泌物;厌食,发育不良;腹泻、脱水,吮乳无力,死亡率高。②2~4月龄的猪感染本病后,临床上常出现一种或几种类型。肺炎型:患猪常呈慢性肺炎经过,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干咳,鼻流清涕,后出现神经症状如兴奋,尖叫,忽然倒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肠炎型:患猪腹泻,脱水,全身出现中毒症状,如出现混合感染,则患猪死亡率高;角膜结膜炎型:患猪结膜潮红,角膜混浊,羞明,流泪,精神萎靡,厌食;多关节炎和多浆膜炎型:多关节炎型患猪则表现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多浆膜炎型患猪则胸膜、腹膜、心包发炎,精神沉郁,不食,喜卧,发烧,体腔内有渗出性炎症,患猪病死率高。③母猪发病主要表现为流产,且初产母猪多发;经产怀孕母猪则无异常,只是在发病后期忽然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和弱仔;弱仔多在产出几天后死亡。④种公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精液品质下降,受配母猪受胎率下降。
3.诊断方法①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可怀疑本病,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②采取病死猪的病料,做触片或涂片,姬姆萨液染色,自然干燥,甲醇固定15分钟,再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30~60分钟,蒸馏水冲洗,晾干,镜检。在油镜下可见衣原体原生小体染成紫红色,网状体染成蓝紫色。③动物接种试验。取病料制成悬液,腹腔接种3~4周龄的小白鼠,观察4~15天,再检查时可见大量的衣原体。④血清学检查。可用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本病,效果均好。⑤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猪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进行区别诊断。
4. 防治措施①应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卫生和消毒,并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进种猪时,必须隔离检疫,确定种猪无病后方可入群。②严禁其他家畜和鸟类进入猪舍,同时要注重舍内的鼠类、蝇防控。③对母猪流产的胎儿、胎衣及排泄物和污染物,应采取焚毁、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种公猪要定期检疫,确诊健康后方可配种。④预防免疫:繁殖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左右皮下注射猪衣原体油佐剂灭活疫苗2毫升/头,每年1次,连续免疫2~3年;种公猪每年免疫1次,皮下注射2毫升/头。⑤药物预防。公母猪在配种前1~2周及母猪产前2~3周,用四环素类制剂,按0.02%~0.04%的比例拌料,给予猪喂服,连续用药1~2周。⑥治疗。新生仔猪按每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土霉素, 1次/天,连用5天。从10日龄开始,按仔猪每千克体重0.1毫升用四环素类药物拌料喂服,直至仔猪体重达到25千克左右为止。如仔猪在断奶前后发生本病时,可按仔猪每千克体重0.2毫升用土霉素溶液肌肉注射,连续用药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