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染此病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肥大,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 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目光温室草莓则以上年病菌残留、种苗携带病菌和其他传播途径而引发危害。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该病尤其在温室内发病严重。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三、防治方法 采用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发病初期可喷30%特富灵5000倍液,亦可喷四氟醚唑和硫磺悬浮剂。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