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干旱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南地区含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共6个省、市、区。其耕地占全国的19.43%。
西南地区光、热、水条件好,自然资源多样,优势农作物种类丰富。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水稻、玉米、油菜、甘蔗、柑桔2000年的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6%、16.5%,22.3%、67.4%和34%。
由于地理、地质与气候条件的相互制约,西南地区水资源既相对丰富,又相对匮乏。具体表现为:降雨量较为丰富,但时空严重不均;河川水资源总量大,时空分配变化大;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少,人均及单位面积可用水量低;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
与北方旱区比较,西南地区的干旱有自身的特点。西南地区干旱的规律是:①季节干旱和区域性干旱严重;②对农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干旱类型是春旱、夏旱和伏旱,春旱的发生频率最高,稍次是夏旱和伏旱;③在一年之中,两旱、甚至三旱相连的频率都较高。
据四川省1951--1995年统计资料,除1954、1956两年基本无干旱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春旱、夏旱、伏旱频率分为58%、76%、67%,四川盆地丘陵区的发生频率则分别高达89%、92%、62%。45年中,不同程度的连旱多达41年,占91%,表现出较高的连旱趋势。
西南地区主要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有集雨开源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抗旱技术和工程保水技术。其中,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主要包括适雨避旱、垄作技术、覆盖、避旱栽培和水肥耦合等。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率。
在横坡垄作耕作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于西南地区坡耕地的聚土垄作、格网式垄作和“目”字型垄作等耕作技术,其共同特点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入渗,变超渗产流为蓄满产流,变地表径流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如格网式垄作,每年可减少地表径流60%,节水抗旱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