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水稻生产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2①稻田用水量普遍偏高,南方稻区为6000-9000m3/hm2,北方稻区为7500-22500m3/bm:;稻田生态用水所占比例偏大,北方稻田的生态用水尤其不稳定,变幅大,地区间差异明显。南方稻区生态用水量为3900-6000m3/hm2,占总用水量的60%—70%,生理用水量1800—3000m3/hm2,占30%~ 40%;北方稻区生态用水量5250-18000m3/hm2,占总用水量的70%-80%,生理用水量2250-4500 m,/bm2,占20%-30%;③稻田水的利用率为50%左右,水分利用效率南方稻区为0.6-0,9kg/m,,北方稻区为0.4-0,8kg/m3。 U9N i[kH<e
水稻田用水,从水源到产量的形成,要经过三个转化过程:一是通过输水把水输送到稻田中转化为稻田土壤水;二是通过水稻根系吸收转化为水稻体内水和通过生态需水调节有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三是通过水稻体内的代谢过程形成产量。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存在着水的无效耗散。如何减少这些无效耗散的水量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水稻节水的潜力所在。第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减少渠道渗漏损失以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和水分配置管理的改善。在实行地面灌溉的情况下,一般渠系输水损失较大,我国损失水量,南方偏低约为40%,北方偏高约为55%-60%,全国平均约为50%。后两个环节的节水,主要是通过耕作、栽培、灌溉、施肥等农艺措施,节约水稻的生理和生态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串[,1。据研究,采用非工程的节水栽培,在不影响水稻生育和产量的条件下,稻田的节水潜力,主要是降低田间渗漏量和棵间蒸发量,一般可减少总用水量20%左右14)。水稻覆膜旱作一般可节水50%-70%,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节水栽培技术一般可节水15%-40%。水稻节水栽培,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田间灌溉次数和灌溉水量减少,节水达,3,9%,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提高达57。5%,面产量显著提高,增产达10%左右,收到了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旧]。可见,通过节水栽培和科学的水分管理,以协调土壤中的水、气、热各因素,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不仅具有较好的节水效应,还可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