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主一般从两个方面对猪场母猪繁殖效能进行评价,一方面是母猪(单个)生产效能的表达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母猪(群)生产效能的表达的评价。
母猪群繁殖性能的表达要关注的因素是:在产母猪的比例、在产母猪胎次的分布、在产母猪的配种成功率、断奶母猪的平均返情天数母猪(单个)生产效能的表达要关注的因素是:母猪的每窝产子数和子猪出生窝重、母猪的哺乳能力和子猪的断奶窝重、母猪的年窝产子数、母猪的初配日龄、母猪保持高产子能力的繁殖胎数。
影响母猪保持高产子能力的繁殖胎数的因素显然是一个后继性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是:母猪因病后继性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可能是由于对母猪饲养和管理不当而后继性地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由于这种影响的性质有可能是不可逆的,母猪的繁殖性能不能因营养或管理的改善而恢复,使得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的时间是长远性的,因此会对猪场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猪场主对个体母猪提供总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由于饲养者易被 “即时效应” 吸引而易忽视 “长远效应”的观察。养猪业的研究者也会因母猪的科研难于组织和难于坚持长期观察,相关的结论需要母猪繁殖效能历史档案数据统计学的支持。因而也难于引起关注。正因为此,影响母猪后继性繁殖效能的因素应引起业界更多关注的问题。
后备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影响母猪的后继或终生繁殖性能
猪场主和研究人员从2006年在新西兰召开的养猪科学会议上获知:后备母猪要等到第二次发情才配种的概念已过时。会议发表的论文提供的实验数据指出:后备母猪在接受公猪的刺激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排卵和着床胚胎数的比较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澳大利亚的Paul hughes教授也指出:应该什么时候给21世纪的后备母猪配种?传统的做法是大部分的猪场主是在后备母猪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时配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企图获得母猪头胎较高的产子数,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由于母猪的第一次发情时较低的排卵数限制了第一胎产子数的增加。他们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不管现代母猪的第一次发情后的排卵数是否和20年前一样多,一般来说,母猪的排卵数达到13个~14个的时侯,就不会对产子数产生限制性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排卵数和母猪的日龄和所处的发情的次数关系不大。
结论:母猪第一次发情就配种是可行的
实践数据进一步说明早成熟的小母猪是最有繁殖力的母猪。Daza等在对欧洲母猪的档案资料统计证实:每头母猪的总生产活子猪数或断奶子猪数“在初次分娩时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直线下降,分娩时最年轻的青年母猪可获得最高值。”Daza等还证实,“从第一个发情期开始到初配受孕而延缓1个~2个性周期,就会使动物年生产力受到严重损失。”“母猪淘汰时的平均胎次(窝)数因青年母猪首次分娩时年龄的增大而降低。”Daza等还指出:“早繁殖的青年母猪其断奶子猪总数,比迟繁殖青年母猪的更多,每头繁殖猪还可节省精料(同样胎数淘汰)。”
因而对后备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在提高母猪群生产性能地位的认识要变革
值得注意的观点:后备母猪初配年龄影响母猪的后继繁殖效能;早配种的母猪后继繁殖效能高于晚配种的母猪。母猪生产效能表达的几个重要指标:后备母猪是否能较早进入初情期;母猪第一胎产子数多少;母猪二胎产子数能否增加;母猪能否保持高产能在6胎以上,都受制于后备母猪的正确培育。
实践中,初情期平均年龄超过100天的差异在中国猪与欧洲猪都已观察到。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去忽略由于后备母猪初情期的差异而带来母猪繁殖性能的差异,从而带来猪场经济效益的差异。
另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是头胎母猪体重和终生繁殖效能的关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由于母猪机体各部分活动很旺盛,所以营养消耗量大。因为此时头胎母猪体重较小,但还要支撑机体再次迅速发情的需求。头胎母猪“再次迅速发情”需要一定的体重支撑。William and Mullan研究了头胎母猪断奶体重X(kg)和发情间隔Y(d)的关系,提出头胎母猪断奶体重在150千克或以上时能缩短断奶到配种的间隔时间。因此,在断奶时体重相对较小的母猪有可能在断奶后15天内才能达到发情。青年母猪因绝对体重较小,所以哺乳期内大量的体蛋白和体脂肪的消耗可能对其产生的损害也较大。
因此,后备母猪初情期的控制和提高头胎母猪的体重是影响母猪终生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应该以此来更新对后备母猪管理和营养的策略。